栏目 |
文章名 |
作者 |
页码 |
月份 |
教改前沿 |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锦江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字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
张慧芳 龚 灵 |
4 |
1 |
|
浅谈预科中级班汉语精读课的课堂教学技巧 |
温碧华 谢瑞春 蒲晓华 |
7 |
1 |
|
钱梦龙语文教学思想对新课改的当下实践意义 |
谢晓婧 |
10 |
1 |
|
有效课堂的情景会话策略 |
牛 迪 |
12 |
1 |
|
客家文化建构主义下的师范生人文素养提升途径探析 |
罗 娜 黄杰明 |
15 |
1 |
|
浅谈王崧舟在教学情境营造中的“诗意” |
陈怡帆 |
18 |
1 |
|
掌握诗词鉴赏的金钥匙 |
|
|
|
|
——就《武陵春》等谈谈诗词教学 |
王保兵 |
4 |
2 |
|
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与突围 |
谭永燕 |
8 |
2 |
|
课堂规范教学研究综述 |
段 瑞 |
11 |
2 |
|
写作多元评价的差异性研究 |
黄丽娜 |
13 |
2 |
|
试论军校《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武德文化教育 |
张 晨 郑 恺 |
15 |
2 |
|
现代汉语语音教学的实践原则 |
朱 怀 |
17 |
2 |
|
浅谈国际汉语教师职业操守与规范 |
陈 娇 杨本科 颜时姣 |
18 |
2 |
|
“‘文德’思想观照下的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构建之研究”调研报告——以连云港开发区高级中学为例 |
刘益国 徐永生 徐发兵 |
20 |
2 |
|
论鲁迅“为人生”的写作教学 |
陈秀丽 赖学军 |
4 |
3 |
|
论叶圣陶的写作教学观 |
陈亚静 赖学军 |
8 |
3 |
|
初中语文翻转课堂课前准备优化对策研究 |
朱 红 许采娟 |
12 |
3 |
|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游戏教学法研究 |
|
|
|
|
——以韩国全罗南道丽水高中为例 |
李 玲 |
14 |
3 |
|
谈现代汉语课的开讲策略 |
潘 燕 |
17 |
3 |
|
用鲜明的时代精神为中学生写作“补钙” |
匡亮敏 |
19 |
3 |
|
安徽省民间国学传播机构发展状况简析 |
刘 婧 |
21 |
3 |
|
外国文学作品在当前中学的传播与接受 |
李 丹 |
23 |
3 |
|
“3+4”本科试点班作文教学探径 |
周佳曦 |
27 |
3 |
|
行为目标指导下中学作文教学探究 |
张海燕 |
29 |
3 |
|
读书会,一种导学的好办法——以三峡大学文传学院古代文学读书会小组为例 |
顾瑞雪 |
4 |
4 |
|
微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李 明 |
6 |
4 |
|
任务驱动法在《演讲与口才》课程中的实践运用 |
张 炜 |
9 |
4 |
|
“立足课本,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 |
|
|
|
|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为例 |
王 瑾 |
11 |
4 |
|
中学语文教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失成因与获得途径研究 |
董鸣鸿 |
13 |
4 |
|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策略探寻 |
韩 诗 |
16 |
4 |
|
文学社团对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
|
|
|
|
——以河南省漯河五高“星河文学社”为例 |
张 蒙 |
18 |
4 |
|
梦幻曲《春江花月夜》吟诵技巧初探 |
徐建顺 |
4 |
5 |
|
快乐“说话”三重奏 |
|
|
|
|
——中职语文说话训练教改试验 |
钱玲玲 |
6 |
5 |
|
浅析五年制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仲晓萍 |
8 |
5 |
|
“互联网+”时代下阅读教学的变化及语文教师的应对策略 |
林肖永 |
10 |
5 |
|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学 |
王 颖 |
13 |
5 |
|
地方高师院校转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
于 宏 |
15 |
5 |
|
从符号学看古典诗歌教学 |
李 瑶 |
4 |
6 |
|
高中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 |
苗玉洁 |
6 |
6 |
|
通识教育理念下地方茶文化与《大学语文》结合的意义 |
|
|
|
|
——以遵义为例 |
李洪连 |
10 |
6 |
|
论语文教学中导入作用的产生 |
|
|
|
|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分析 |
刘 放 |
12 |
6 |
|
正确使用语文教材,做“通透”的语文教师 |
|
|
|
|
——以于漪老师的语文教材使用为例 |
王艳桃 |
14 |
6 |
|
大陆语文与加拿大哥伦比亚省母语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
丁 磊 王 标 |
17 |
6 |
|
试论于漪的语文学习兴趣说 |
任偌希 |
19 |
6 |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生语文学业成就评价内容的构建 |
秦玉莲 |
22 |
6 |
|
中外大学生互助学习网络平台建设初探 |
|
|
|
|
——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 |
王 超 韩红艳 |
25 |
6 |
|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三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提升策略 |
李生宝 |
29 |
6 |
|
近十年作文教学研究综述 |
吴 丹 王翠霞 |
4 |
7 |
|
“深度语文”:理念与实施路径 |
沈在连 |
7 |
7 |
|
路漫漫其修远兮 |
|
|
|
|
——基于“5+30+10”学案导学模式的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策略 |
张 瑜 |
10 |
7 |
|
语文默读教学研究综述 |
张高娟 |
13 |
7 |
|
|
|
|
|
|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与传承探析 |
刘沙沙 |
15 |
7 |
|
人生若只如初见 |
|
|
|
|
——“陌生化”理论的教学引入 |
张 淼 |
17 |
7 |
|
问答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张钦瑞 |
19 |
7 |
|
略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方言教育 |
徐爱云 |
21 |
7 |
|
论对外汉语祈使敬辞的教学 |
|
|
|
|
——以敬辞“请”的教学为例 |
靳 焱 |
4 |
8 |
|
论语文教材观与情境教学法的关系 |
何娅瑢 |
7 |
8 |
|
简析欧阳代娜的语文教学艺术 |
欧成林 |
10 |
8 |
|
基于域外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改革的思考 |
王国彪 |
12 |
8 |
|
例谈余映潮先生精妙的语文教学艺术 |
杨高旺 |
14 |
8 |
|
浅论体验传统在通识性古代文学鉴赏课的应用 |
杨玉英 |
16 |
8 |
|
论语文支架式教学 |
万 莉 |
18 |
8 |
|
浅析语文支架式教学 |
陈芳君 |
21 |
8 |
|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歌谣教学法” |
王雨婷 |
23 |
8 |
|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
|
|
|
|
——以武汉高校为例 |
陈巧玲 金桂桃 |
25 |
8 |
|
构建高职语文“教学做合一”新模式——浅谈网络教学平台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蔡翰晶 |
28 |
8 |
|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模式的重构:“三习”教学模式 |
王恬恬 |
30 |
8 |
|
浅谈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课堂的教学特点 |
赵 萌 |
32 |
8 |
|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 |
李 玮 |
4 |
9 |
|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师德培养探析 |
王银辉 |
6 |
9 |
|
扶助式语言教学模式下维语口语教学的思考 |
潘艳兰 |
8 |
9 |
|
从钱梦龙语文教学探究学情分析 |
蔡丹丹 杨兆君 |
11 |
9 |
|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互联网+作文评改模式”的主题设想 |
原 青 |
13 |
9 |
|
语文课后思考练习探究型提问设计的十个举例 |
马志伦 |
17 |
9 |
|
宋词的“定篇”教学 |
|
|
|
|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
孙红梅 许采娟 |
25 |
9 |
|
“小老师”教学活动反思与价值总结 |
王 研 |
27 |
9 |
|
对外汉语课程视频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
杨立琴 |
29 |
9 |
|
人本主义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李 诚 |
32 |
9 |
|
感悟·厚积·薄发 |
|
|
|
|
——高校语文课堂的人文素养培养 |
花 春 |
34 |
9 |
|
小微见著,增强素养——微课堂教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
花 春 |
4 |
10 |
|
更新资源“经典名篇”出新意——《项链》同课异构研训活动的尝试与思考 |
张国安 |
6 |
10 |
|
整体论视域下的中学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研究 |
刘卓一 |
10 |
10 |
|
中学古文教法探析 |
李红丽 |
13 |
10 |
|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校写作教学的实践探讨 |
王凤霞 |
16 |
10 |
|
中文报刊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 |
金娅曦 李淑杰 |
19 |
10 |
|
驾驭现代信息技术 |
|
|
|
|
——高职普通话翻转课堂中微课的应用对策 |
陈国泉 |
22 |
10 |
|
一路耕耘,一路高歌,一路收获——刘胜利名师工作室四年课改研讨活动综述 |
刘胜利 陶传京 |
24 |
10 |
|
训诂知识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
罗羽丰 |
27 |
10 |
|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新闻素养能力及培养 |
户松芳 |
4 |
11 |
|
对话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论著”教学实践 |
|
|
|
|
——以《<论语>选读》为例 |
邹林芳 |
7 |
11 |
|
中日大学汉语教学比较研究 |
赵箭平 |
10 |
11 |
|
大数据时代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新思维 |
李彩霞 |
13 |
11 |
|
基于提高语文素养的评课 |
黄济富 |
15 |
11 |
|
试论《论语》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
|
|
|
|
——以《仪封人请见》为例 |
张菁强 |
18 |
11 |
|
以“四个意识”确定教学内容 |
|
|
|
|
——以部编教材中《春》一课的教学为例 |
高 鑫 |
21 |
11 |
|
语文课堂教师话语中的指令语 |
刘常清 |
24 |
11 |
|
浅析“先行者”课堂教学模式 |
张冬梅 |
26 |
11 |
|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地方高校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
黄映琼 |
4 |
12 |
|
民族文化认同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策略探究 |
余 莉 |
8 |
12 |
|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徐晓岚 |
11 |
12 |
|
张家口高校与京津高校教育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
胡桂红 赵春兰 王 丽 |
13 |
12 |
|
发现 借鉴 创新——人教版教材议论性文言文选文及编排特点对议论文教学的启示 |
刘福江 |
15 |
12 |
|
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核心的中学语文隐性课程的开发策略 |
向仕蓉 |
18 |
12 |
|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综述 |
陈 亮 |
20 |
12 |
|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宋金男 |
22 |
12 |
|
|
|
|
|
观察思考 |
浓缩人生精华 寄托父辈厚望 |
|
|
|
|
——读诸葛亮《诫子书》 |
叶海虹 邵自泉 |
20 |
1 |
|
师范生汉字书写问题应对策略探微 |
何子熠 |
23 |
1 |
|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作品阅读困境与思考 |
田冬锦 |
25 |
1 |
|
“读者意识”初探 |
修晓萌 |
27 |
1 |
|
《聊斋志异》中“弃儒从商”现象试析 |
耿 毅 |
26 |
2 |
|
论皮影艺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冯家怡 |
29 |
2 |
|
用导读法讲授《张衡传》 |
李晓丹 |
32 |
2 |
|
构建中学语文拓展性读写课程的实践和思考 |
张乐英 |
34 |
2 |
|
从语文课程名称看语文教学 |
周艳春 |
36 |
2 |
|
课本剧与初中语文教学 |
李一丁 毛萍钰 |
38 |
2 |
|
关于语文的思考 |
吴永福 |
40 |
2 |
|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活动课堂教学及评价 |
隆 胜 |
42 |
2 |
|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
王跃龙 |
31 |
3 |
|
瓶颈与破壁:本科导师制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
陈燕妮 李佳宁 |
33 |
3 |
|
浅谈戏剧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
李一丁 毛萍钰 苏晓宇 |
36 |
3 |
|
“成功”的教学方法为何遭遇“水土不服” |
马志伦 |
38 |
3 |
|
男女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差异及对策 |
李东芳 |
21 |
4 |
|
浅析《文心》中夏丏尊作文教学思想 |
段会莲 |
24 |
4 |
|
语文课本剧教学现状分析 |
李 丹 |
27 |
4 |
|
读懂杨绛才能教《老王》——再读《老王》 |
詹萍萍 |
29 |
4 |
|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
罗惜春 |
31 |
4 |
|
文言文课堂语言艺术探究 |
谭永燕 |
33 |
4 |
|
田间抗战诗歌的战斗力来源探析 |
陈亚萍 张 晨 |
17 |
5 |
|
浅析乡村语文教师的教学困境 |
蔡晓颖 |
19 |
5 |
|
论郭初阳老师的语文教学知识观 |
蔡丹丹 杨兆君 |
22 |
5 |
|
如何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
张 潇 |
24 |
5 |
|
初中语文活动课的现状分析及对应策略 |
张茹霞 |
26 |
5 |
|
巧借语文教学培养职校医护生的职业精神 |
徐丽云 |
28 |
5 |
|
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
印文卉 |
29 |
5 |
|
《促进学习:二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评介 |
杨 柳 |
32 |
6 |
|
中美高中写作教学的比较与借鉴 |
周晓宇 |
34 |
6 |
|
论《颜氏家训》中的语文教育思想 |
姜航航 |
38 |
6 |
|
教学语言艺术之茶馆式语言研究 |
段华明 |
41 |
6 |
|
——以程翔老师执教的《将进酒》为例 |
杨舒砚 |
43 |
6 |
|
从清代中朝文人交流看中国蒙学教育 |
|
|
|
|
浅谈田间的诗歌观念与其抗战诗歌战斗力的关系 |
陈亚萍 郑 恺 |
46 |
6 |
|
“过程写作法”研究综述 |
吴 丹 王翠霞 |
48 |
6 |
|
亲近传统经典,固本铸魂打底色 |
|
|
|
|
——以蒙学经典《三字经》的阐释为例 |
于吉东 |
50 |
6 |
|
语文教学中如何克服中学生的“手机依赖症” |
杨 露 |
53 |
6 |
|
从牌名看曲和词的区别与联系以及继承与发展 |
马志伦 |
56 |
6 |
|
《中国诗词大会》对语文教育教学的启示 |
季 晶 |
58 |
6 |
|
语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反思与建议 |
刘晓航 |
60 |
6 |
|
关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
贺 萍 李一丁 |
62 |
6 |
|
提高课堂效率 增强文化内涵 |
|
|
|
|
——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创新浅议 |
宿美丽 |
64 |
6 |
|
试论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文的教学价值 |
李 婧 |
23 |
7 |
|
《应用写作》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元素 |
黎 燕 |
26 |
7 |
|
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查 |
杨 男 |
29 |
7 |
|
用爱,给学生一个更远的未来 |
|
|
|
|
——论情感教育缺失下的语文教学 |
连海英 |
32 |
7 |
|
浅析梁启超的作文教学思想 |
秦婷婷 |
34 |
7 |
|
“语文素养”构成要素新解 |
段淑琼 |
36 |
7 |
|
语文课程要素论 |
吴永福 |
38 |
7 |
|
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历史背景介绍缺失研究 |
董鸣鸿 |
40 |
7 |
|
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反思与策略探究 |
李会清 |
41 |
7 |
|
在审美氛围中进行《应用写作》基本理论教学 |
伍小平 |
43 |
7 |
|
一部承前启后的陶渊明研究著作 |
|
|
|
|
——李长之《陶渊明传论》 |
张晓林 |
45 |
7 |
|
高中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
江在山 |
35 |
8 |
|
写作教学改革方向浅谈 |
|
|
|
|
——逻辑教学的缺席 |
王孟婷 |
38 |
8 |
|
浅谈《论语》中的核心素养 |
于苏亚 韦冬余 |
41 |
8 |
|
浅析董卿的访谈技巧 |
|
|
|
|
——以《朗读者》为例 |
安珊珊 |
43 |
8 |
|
论高校语文教育的双轨发展思路 |
侯知佩 |
45 |
8 |
|
“辞令”管文学之“枢机”——试论文学语言对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 |
程晓彬 |
47 |
8 |
|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浅论《论语》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 |
李多伟 张丽红 |
49 |
8 |
|
担当精神与《大学语文》教学 |
李 黎 |
51 |
8 |
|
高中语文课堂拓展教学的有效探究 |
周 颖 郭雅秀 |
53 |
8 |
|
《课堂幽默——语言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指南》评介 |
康 静 张 蓉 |
36 |
9 |
|
柳永与李清照词作中女性形象的相异之探 |
马 瑞 |
39 |
9 |
|
修辞知识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呈现及其 |
刘思思 |
41 |
9 |
|
教学启示 |
陈泳茵 |
45 |
9 |
|
论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点 |
|
|
|
|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优越性浅析 |
姜俐冰 |
48 |
9 |
|
——以《称象》为例 |
魏莉萍 |
50 |
9 |
|
新基础教育视阈下语文教学情与理的统一 |
|
|
|
|
地方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
于 宏 |
52 |
9 |
|
儒家伦理道德下的文言文教学中的德育实践探索 |
刘凤云 |
29 |
10 |
|
孟子英才教育初探 |
牟怡恺 |
31 |
10 |
|
关于新课改背景下整本书阅读的思考 |
张馨纳 |
33 |
10 |
|
浅谈怎样把语文课上“活” |
舒锦梅 |
36 |
10 |
|
叶圣陶“人己一体”伦理思想的时代内涵与德育价值 |
高尚荣 |
37 |
10 |
|
根植“中国心”浸润“传统味”——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维的文本解读例谈 |
谢海生 |
40 |
10 |
|
突出核心内涵 |
|
|
|
|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核心素质教育 |
徐佳萍 |
42 |
10 |
|
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师发展性评价策略 |
龙 丹 |
28 |
11 |
|
继承与变革:标准化考试的特征及其批判性反思 |
毛瑶瑶 |
30 |
11 |
|
高中课本文学教育的四个确定 |
杨小明 |
33 |
11 |
|
从诗意课堂中感悟语文美 |
|
|
|
|
——王崧舟《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品鉴 |
付娜娜 |
35 |
11 |
|
试论新课改视角下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途径 |
曾祥汀 |
37 |
11 |
|
职业学校外国文学生活化教学法初探 |
黄 晓 |
39 |
11 |
|
论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立体化培养心得 |
杨 静 |
41 |
11 |
|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彰显“个性语文”教学理念 |
丁海蓉 |
43 |
11 |
|
打开心灵的精神之旅 |
王 斌 |
45 |
11 |
|
从思维品质角度谈口语交际教学的改进 |
覃 梅 |
47 |
11 |
|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
何新华 |
49 |
11 |
|
早读课,语文教师不应放弃的阵地 |
叶 娟 |
24 |
12 |
|
语文课程实践是弘扬国学优秀传统的生命通道 |
薛和平 |
26 |
12 |
|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启示 |
罗海容 |
29 |
12 |
|
用“教学做合一”理念来导航高职语文教学 |
于 娟 |
31 |
12 |
|
比较文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探究 |
刘丽娟 |
34 |
12 |
|
煮酒论英雄——浅析鲁智深狂禅思想的现实意义 |
铁 徽 汤燕君 |
36 |
12 |
|
“陌生化”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 |
张冬梅 |
38 |
12 |
|
论诵读涵义的演变与当代价值 |
童慧丹 |
40 |
12 |
|
合欢未央情深不已——《合欢树》教后反思 |
潘 宝 |
42 |
12 |
|
散文中情感教学的启示 |
张文钰 |
44 |
12 |
|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探讨 |
宁 珍 |
46 |
12 |
|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
谭 怡 |
48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