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
文章名 |
作者 页码 |
月份 |
语音 音韵 |
瑞金方言疑母字研究 |
张 宁 22 |
1 |
|
酸汤话“照二归精、照三端”例证 |
吴才勇 25 |
1 |
|
儿歌创作中的韵律与句法分析 |
|
|
|
——以冰心《繁星》为例 |
李华琛 29 |
1 |
|
普通话音步模式标记性的弱化与保留 |
|
|
|
——以动宾饰名词性复合词构词为例 |
李谷慧 33 |
2 |
|
从连读变调看常州方言“绅谈”与“街谈”的语音差异 |
张 律 安师墨 39 |
2 |
|
《说文解字》旧音价值例释 |
方 敏 44 |
2 |
|
唐墩话影疑母开口呼字声母考察 |
刘 刚 48 |
2 |
|
论中原官话的阴阳对转 |
董 欣 20 |
3 |
|
安徽蒙城方言声韵调及其特点 |
陆 侠 28 |
4 |
|
从《说文解字注》“冒”声字的古音归部看段玉裁“同谐声者必同部” |
陆梦月 33 |
4 |
|
阳曲方言的音系特点及新老两派差异 |
任 冲 17 |
5 |
|
廉江塘蓬客家话音系及语音特点 |
张健雅 19 |
5 |
|
粤北土话和湘南土话文读的类推及其扩散 |
牟廷烈 23 |
5 |
|
山西临汾十七县市方言声母特点 |
刘丹丹 19 |
6 |
|
《回回馆杂字》-m韵尾研究 |
成耀帅 27 |
6 |
|
汉语普通话朗读语体无声段影响因素分析 |
张庆翔 付 茜 29 |
7 |
|
河南夏邑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 |
陈姗姗 37 |
7 |
|
浙江江山方言的单字调与双字调实验研究 |
严倩倩 23 |
8 |
|
中古知庄章三组字声母在萍乡方言中的读音分析 |
谭 娇 都兴宙 28 |
8 |
|
从十三辙看豫剧《朝阳沟》的用韵 |
马 威 32 |
8 |
|
“花儿”《河州三令》尖音和苍音唱法的声学分析 |
杨晓慧 李永宏 尕松永藏 35 |
8 |
|
论段玉裁对《说文解字》“舟”声字的归部处理 |
刘忠华 陆梦月 23 |
9 |
|
衡阳县渣江镇方言声调探析 |
蹇涛骏 尹喜清 26 |
9 |
|
犍为方言单字声调声学语音实验分析 |
李豪杰 37 |
10 |
|
公鸡应该怎么叫? |
|
|
|
——谈“喔”和“噢”的音义纠葛 |
秦存钢 31 |
11 |
|
巢湖方言入声舒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
刘 静 孙德平 33 |
11 |
|
山西村落名称中“家”的变音及其文化阐释 |
范慧琴 20 |
12 |
|
娄底市娄星区水洞底镇方言声调的演变 |
付爱丽 尹喜清 25 |
12 |
|
|
|
|
词汇 训诂 |
汉语合音词的界定和形成原因 |
许巧枝 31 |
1 |
|
“他”与背后的“她” |
|
|
|
——汉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流变 |
张 硕 34 |
1 |
|
京津冀方言词一体化的研究方法 |
高光新 53 |
2 |
|
《孟子》农业生产行为词语探析 |
王 欢 55 |
2 |
|
词语札记二则 |
方田田 田启涛 58 |
2 |
|
探究成语背后的故事 |
|
|
|
——以《颜氏家训》为例 |
田 丽 汪 静 肖 洁 60 |
2 |
|
新词语词义演变的认知分析 |
李 枫 张苗苗 杜 蕊 63 |
2 |
|
《骈雅·释服食》文化内涵研究 |
张 楠 66 |
2 |
|
承德方言中的满语词汇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
尉春艳 于向辉 23 |
3 |
|
清抄本《银娘宝卷》语言研究 |
黄沚青 林 雅 25 |
3 |
|
探究“名堂”一词的由来 |
史 文 28 |
3 |
|
淮北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
毛 鸣 31 |
3 |
|
于鬯《香草校书》训诂辩正 |
|
|
|
——以校《尔雅》为例 |
郭海洋 34 |
3 |
|
兼类词划界标准新探 |
|
|
|
——以“腐败”和“衰败”为例 |
刘 燕 35 |
4 |
|
“格”字成语及其文化探析 |
翟明女 38 |
4 |
|
甘肃泾川方言古语词例释 |
杨万成 40 |
4 |
|
《荀子》量词初探 |
李 琪 42 |
4 |
|
西江流域疍家杂字方俗语词通释 |
徐国莉 王建军 45 |
4 |
|
浅析德宏傣语类别式构词 |
王丽娟 51 |
4 |
|
海峡两岸词汇差异与互通性的调查与研究 |
孙燕琳 胡森庆 李力珊 28 |
5 |
|
从语言模因理论探讨“黑”“白”“灰”义项发展的不平衡 |
刘雨薇 刘乃仲 34 |
5 |
|
“茹毛饮血”考辨 |
李繁贵 37 |
5 |
|
《汉语大词典》“就”字头词条订补 |
王本灵 38 |
5 |
|
现代汉语同义词理论认识问题试析 |
王 颖 43 |
5 |
|
汉语词语外延与内涵演变的符号学阐释 |
|
|
|
——以“走狗”一词为例 |
吴 琼 45 |
5 |
|
东干语借词词汇特点浅析 |
李阳阳 29 |
6 |
|
“不甚感激”与“不胜感激” |
潘玉英 32 |
6 |
|
小议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 |
|
|
|
——针对其数量、地位和应用范围的初步探究 |
汪楚琪 34 |
6 |
|
就“蜞乸”说“×乸”类词 |
黄亚英 40 |
7 |
|
《说文解字·食部》中的同义词辨析方法 |
孙益凤 43 |
7 |
|
《原本广韵》释义订误举例 |
刘 芹 45 |
7 |
|
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的“纠结”义项分析 |
陈博聪 38 |
8 |
|
湖南平江方言词汇的特征 |
易查方 41 |
8 |
|
粤方言地区民国与现代新闻标题的词汇对比 |
符芳雅 44 |
8 |
|
谈“对象” |
杨田芳 47 |
8 |
|
试析“困” |
葛晶晶 30 |
9 |
|
南京出土墓志词汇研究与《汉语大词典》修订 |
杨筱婉 34 |
9 |
|
“纷纷扬扬”的历时演变情况 |
白 婧 42 |
10 |
|
“珊珊可爱”中的“珊珊”释义平议 |
胡馨方 47 |
10 |
|
浙江庆元方言与普通话的词汇差异之初探 |
吴雁冰 郑晓芳 48 |
10 |
|
湘乡方言词语札记 |
罗杨城 楚艳芳 52 |
10 |
|
方言词“短”“断”考源 |
李 静 40 |
11 |
|
剑河方言特色词语词源探析 |
谢建红 谢建芳 42 |
11 |
|
谶纬释词与《汉语大词典》修订 |
李繁贵 46 |
11 |
|
清末词汇的退隐情况考察 |
|
|
|
——以《老残游记》词汇为例 |
华树君 50 |
11 |
|
常用词“首”与“头”的演变研究 |
夏业梅 28 |
12 |
|
语气副词“幸而”研究 |
孔帅蕾 31 |
12 |
|
《五十二病方》一词多形现象整理分析 |
赵 倩 33 |
12 |
|
雷州方言中的“囝”和“母” |
周丽娜 36 |
12 |
|
“转车”与“倒车”的同源关系 |
赵威杰 冯 青 39 |
12 |
|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修订本)释词六则 |
王立巧 42 |
12 |
|
|
|
|
语法 |
也谈动词“以为”的产生 |
聂三苗 马贝加 37 |
1 |
|
“搁那”的强调标记用法 |
赵丽萍 李秀丽 41 |
1 |
|
现代汉语介词短语状补易位现象研究 |
张苗苗 43 |
1 |
|
“好家伙”的叹词化 |
张斯文 46 |
1 |
|
古代汉语“远+N”和“N+远”构式的语义与句法历时对比研究 |
胡硕晏 50 |
1 |
|
范围副词“不过”与“只是”的句法差异及语义解释 |
李婧婷 54 |
1 |
|
概数助词“来”的语法化演变动因与机制探析 |
王 庆 59 |
1 |
|
赣方言中“把”字的“给”义探究 |
|
|
|
——以江西安福方言西乡话为例 |
蒋亚兰 61 |
1 |
|
“比”字句比较后项的替换规律研究 |
郭 霞 63 |
1 |
|
一种新型关系句——衬托关系句 |
曹婧一 67 |
1 |
|
平遥话“来”的特殊用法 |
李繁贵 71 |
1 |
|
广西荔浦话量词探究 |
潘大廉 72 |
1 |
|
“总”与“总是”语义语法特征及差异研究 |
方兴龙 李春红 69 |
2 |
|
清末粤方言的体貌标记 |
林晓玲 邓小琴 73 |
2 |
|
方言中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的语法共性 |
杨雅茜 76 |
2 |
|
“顶”的语法化及在湖北方言中的特殊用法 |
段 琰 79 |
2 |
|
浅析生命度对山西河津方言的影响 |
任晓静 81 |
2 |
|
基于语料库的“X是X”语义分析 |
敬笑迎 86 |
2 |
|
《语法讲义》“人家”和“别人”补充 |
李淑平 88 |
2 |
|
“为”字被动句的历时演变研究 |
袁庆德 38 |
3 |
|
“起来”的语法化和习得过程的关系分析 |
周 睿 44 |
3 |
|
趋向补语“起”对述语的限制分析 |
王 毅 46 |
3 |
|
省略性双音复合词的内部语义关系 |
张 涛 48 |
3 |
|
“耐”常用义的由来 |
刘望冬 53 |
3 |
|
南北朝文中“比”字比较句的南北差异研究 |
吴少梅 刘海平 55 |
3 |
|
浅析“谁都X不了”的歧义现象 |
沈 鑫 58 |
3 |
|
汉语中动构式认知分析 |
|
|
|
——以“V-起来-AP”为例 |
刘晓杨 60 |
3 |
|
说“何苦”与“何必” |
张 艺 63 |
3 |
|
新余方言与普通话形容词三个平面比较 |
温爱华 曾海清 67 |
3 |
|
许昌方言中的连词 |
马 威 71 |
3 |
|
浅析德宏傣语复合式合成词 |
王丽娟 74 |
3 |
|
介词结构和否定词的语序与话题和焦点的关系 |
郭丽丽 76 |
3 |
|
传递范畴参数分析双宾、与格结构 |
程翠平 53 |
4 |
|
“状”的助词化及其动因 |
孙文婧 59 |
4 |
|
反义词“冷”“热”的不对称研究 |
荆宝莹 63 |
4 |
|
汉语三种表比喻义的ABAC式 |
刘春梅 梁秀梅 67 |
4 |
|
虚词“并”用法考察 |
吴宇宏 72 |
4 |
|
“走+N处所”惯用语结构语义成因及其教学 |
陈建萍 74 |
4 |
|
汾阳方言的语气词“咧” |
田王丽 79 |
4 |
|
“土”作定语的意义及语义制约因素 |
马 超 48 |
5 |
|
副词“势必”的语义分析 |
谢静华 51 |
5 |
|
方位词“中”的意象图式研究 |
叶漪滢 55 |
5 |
|
咸丰方言“VV的” |
杨佳璐 60 |
5 |
|
衡阳话“时”的语法功能及其语法化 |
陶罗琪 65 |
5 |
|
论施用结构和汉语双宾结构中“V-给”序列的形成机制 |
邓昊熙 69 |
5 |
|
“X不像话”及其主观性分析 |
李金凤 75 |
5 |
|
“其实”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
曹开建 37 |
6 |
|
“反而”的词汇化分析 |
谢静华 40 |
6 |
|
“很N”构式的构式化研究 |
张雪莹 43 |
6 |
|
曲阜话核心语气词 |
张庆翔 徐 艺 高丽君 46 |
6 |
|
温州一带方言“显”字使用分布 |
支亦丹 崔山佳 54 |
6 |
|
现代汉语第一人称施事被动句感情色彩研究 |
杨筱婉 59 |
6 |
|
论现代汉语中焦点与信息、话题及重音之间的关系 |
史德明 62 |
6 |
|
说“里”:从名词到结构助词 |
刘小宁 65 |
6 |
|
频度副词“频”的语法化 |
曾子会 69 |
6 |
|
汉语“一X一Y”构式探析 |
王思奇 72 |
6 |
|
语法化与语法专题课 |
|
|
|
——以“了”为例 |
严宝刚 48 |
7 |
|
说“看中”和“看上” |
欧阳慕荣 55 |
7 |
|
“动词+时量补语+‘的’+宾语”构式研究 |
秦静诗 59 |
7 |
|
“到家”的语法身份 |
薛高领 61 |
7 |
|
浅析被动句中“被”的隐现规律 |
洪 力 64 |
7 |
|
云南方言“掉”的语义及其虚化 |
王顺巧 68 |
7 |
|
汉语非数量意义“点”的形态属性及句法功能研究 |
赵 磊 安丰存 49 |
8 |
|
漫谈“这幅地图好看”的歧义现象 |
胡叶浩 53 |
8 |
|
广州话概数助词“l??21(零)”的用法探析 |
|
|
|
——与现代汉语概数助词“来”比较 |
郭曼龄 57 |
8 |
|
孟州方言中的程度副词“可” |
邓亦佳 60 |
8 |
|
浙江新昌方言的进行体和持续体 |
章可扬 63 |
8 |
|
动词重叠式连谓结构前项的考察 |
胡玉琴 67 |
8 |
|
现代汉语量化名词零句独立性探究 |
李晗菲 71 |
8 |
|
“V+宾语+数词+下”与“V+数词+下+宾语”结构探析 |
程雨婷 75 |
8 |
|
汉语新型“被XX”结构的句法推导研究 |
郝瑞斌 安丰存 36 |
9 |
|
吴侬软语中重叠动词带补语结构的语用分析 |
徐建顺 龚 昊 40 |
9 |
|
因果句联的异类语气配置 |
朱 斌 伍依兰 43 |
9 |
|
范围副词“都”与否定词共现的句法及语义分析 |
林楚梦 47 |
9 |
|
对举义方位复合词的约量表达及其隐喻机制 |
|
|
|
——以“上下”“左右”为例 |
李安涛 50 |
9 |
|
浅析汉语“V起来”结构 |
谢燕丽 54 |
9 |
|
“免不得”与“免不了”的共时与历时对比分析 |
李春燕 57 |
9 |
|
“小V一下”的构式鉴定及形成动因 |
胡为飞 61 |
9 |
|
试析评注性副词“终究” |
于现静 63 |
9 |
|
“相当”的词汇化 |
骆柔嘉 66 |
9 |
|
浅议皖中方言句法格式“好+A+一个” |
王 欣 68 |
9 |
|
殷商西周时期与使动式有关的复合结构 |
张 艳 70 |
9 |
|
现代汉语中新兴类词缀的研究 |
赵吉云 74 |
9 |
|
河南博爱方言小称研究 |
窦林娟 76 |
9 |
|
东北方言程度副词“贼”“死”用法比较研究 |
方兴龙 王世建 77 |
9 |
|
副词“差”的产生及其发展 |
朱诗娇 55 |
10 |
|
从位移事件看“上”的语法化 |
侯苏皖 58 |
10 |
|
现代汉语新兴构式“X得飞起”研究 |
薛 扬 60 |
10 |
|
阳曲方言重叠式副词研究 |
韩旭娇 63 |
10 |
|
魏晋南北朝时期方所类介宾短语前移考察 |
|
|
|
——以《百喻经》《颜氏家训》和《洛阳伽蓝记》为例 |
李 丽 65 |
10 |
|
宁波方言中程度副词“煞”和“足”用法浅析 |
胡佳颖 于善志 69 |
10 |
|
六合方言中的“给VP”问句 |
胡媛媛 52 |
11 |
|
《孟子》中疑问代词“何”“谁”“孰” |
朱良红 55 |
11 |
|
硕士学位论文中的人称指示语研究 |
曹 蕾 57 |
11 |
|
为什么不能说“全电影……” |
周媛媛 59 |
11 |
|
构式“不都X了吗”中的主观性分析 |
钱小慧 62 |
11 |
|
略谈《左传》中的助词 |
吴才勇 65 |
11 |
|
新型“被X”结构语法意义的构式解读 |
邵小倩 安丰存 69 |
11 |
|
论“把”字句动词挂单问题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
路 琪 72 |
11 |
|
现代汉语“该X就X”构式的句法功能及其言语行为意图研究 |
袁耀辉 姜海艳 74 |
11 |
|
独词句的分类刍议—认知语法视角 |
杜小红 44 |
12 |
|
汉语口语移位动词句式调查 |
周小文 任卓君 48 |
12 |
|
三个平面视角下的离合词特点探究 |
吴 潮 51 |
12 |
|
汉语职业类名词的构造 |
董 婧 54 |
12 |
|
浅议《老残游记》中的“把”字句 |
张 国 59 |
12 |
|
说“值得” |
刘辰洁 63 |
12 |
|
|
|
|
语用 修辞 |
云南摩梭语村名中的修辞格及其体现的具象思维 |
陈丽梅 李 毅 76 |
1 |
|
浅谈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 |
马剑春 谢婧怡 79 |
1 |
|
浅析模糊修辞在网络语言中的应用 |
朱绿蕾 82 |
1 |
|
“被X”修辞构式探析 |
侯启迪 84 |
1 |
|
交互式语境中“就是”的肯定立场标定功能研究 |
郝 玲 90 |
2 |
|
2016年普京直播连线中模糊修辞的语用分析 |
卢 月 93 |
2 |
|
宋代词科四六用典修辞效果考察 |
刘 彦 98 |
2 |
|
“V+门”结构中“门”的概念转喻研究 |
刘雯雯 101 |
2 |
|
浅析《檀香刑》中的摹状修辞艺术 |
曹东琴 83 |
3 |
|
语气副词“倒”的语用功能分析 |
姜建慧 86 |
3 |
|
认知语言学视阈下“情”字的多重隐喻研究 |
刘 银 88 |
3 |
|
动结类反预期表达式研究 |
单 威 邹学慧 92 |
3 |
|
列锦与意合 |
徐宝珍 82 |
4 |
|
荷恩等级关系 |
李衍妮 86 |
4 |
|
浅析预设在商业广告语中的语用功能 |
李 硕 89 |
4 |
|
跨文化视角下农科英语科研论文结论部分的元话语研究 |
叶卢雅 韩梦仙 魏上予 91 |
4 |
|
“别想”的词汇化倾向研究及相关问题 |
王 月 82 |
5 |
|
基于语料库工具Wmatrix的能源隐喻研究 |
刘 阳 赵秀凤 84 |
5 |
|
《论语》中的对偶运用初探 |
熊光昊 80 |
6 |
|
人称代词的“真假”指称 |
钱小慧 83 |
6 |
|
互动语言学视角下的“是吧” |
张小玲 86 |
6 |
|
北京口语语气词“哪”的话语功能研究 |
刘 洋 90 |
6 |
|
唐诗中叠字“寂寂”研究 |
陈 红 77 |
7 |
|
认知隐喻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语言特色研究 |
|
|
——以习近平主席的系列讲话为语料 |
龙 祥 81 |
7 |
|
中国现代军歌歌词修辞流变简论 |
刘兆洋 万晓高 82 |
8 |
|
博喻的语义类型初探 |
|
|
|
——以莎士比亚作品为例 |
赵 梦 85 |
8 |
|
模因论视域下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中的言语幽默生成机制 |
钟学彦 刘 宇 王晓为 88 |
8 |
|
“礼貌原则”与“来”的非典型用法 |
庄玲玲 81 |
9 |
|
功能视阀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语篇分析 |
张 可 84 |
9 |
|
模因论视角下流行语“我想静静”的语用探析 |
徐 娟 86 |
9 |
|
新闻评论的修辞学解读 |
|
|
|
——“国家公祭日”评论《人类的浩劫不能忘却》的修辞分析 |
陈苗苗 89 |
9 |
|
汉语NA表量构式“冰冷”的语料库和认知研究 |
徐峥峥 78 |
10 |
|
“让”字句情感倾向及其情感构式的构成 |
李金凤 81 |
10 |
|
六安方言“照”的语用特征与话语交际功能初探 |
王德成 85 |
10 |
|
从修辞运用谈解说词语言的形象性 |
|
|
|
——以《航拍中国·新疆》为例 |
郜彦杰 88 |
10 |
|
认知隐喻视角下禅宗话语机锋的特征分析 |
谢广华 91 |
10 |
|
“说”字话语标记研究 |
孙爱峰 82 |
11 |
|
词汇语用视角下的词类活用研究 |
项婷婷 88 |
11 |
|
余华小说的摹绘修辞 |
石金莉 66 |
12 |
|
语篇微观层面指类句的连贯功能 |
李庆华 68 |
12 |
|
多方交际联盟及其语用功能研究 |
|
|
|
——基于对《后宫·甄嬛传》中(非)礼貌行为的分析 |
刘雪卉 72 |
12 |
|
|
|
|
文字 |
甲骨文与东巴文指事字比较研究 |
胡 静 79 |
3 |
|
河北方言表示“蹲”义的“咕丢”本字考 |
张仲霏 82 |
3 |
|
论交叉概念“音”与“声” |
修 丽 许丹成 80 |
5 |
|
以“平凉泾川话”为代表的甘肃方言本字考 |
孙依晨 77 |
6 |
|
网络热词“怼”实为“?” |
霍 壮 73 |
7 |
|
释“惄焉如捣”之“捣”字 |
刘玉杰 75 |
7 |
|
清光绪嵊州《杂字》字词考释八则 |
张 磊 范丽婷 80 |
8 |
|
“苏”字形义探源 |
邬浛文 许丹成 80 |
9 |
|
从现代汉语王旁字看中国的玉文化 |
王 铮 71 |
10 |
|
《说文》五行部首下的字序考察 |
蔡 楠 73 |
10 |
|
《汉字形义分析字典》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分类问题 |
李韵琪 77 |
11 |
|
“又双叒叕”体探微 |
|
|
|
——兼谈汉字视觉修辞的新拓展 |
谈 倩 79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