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
文章名 |
作者 |
页码 |
月份 |
语音 音韵 |
《妙法莲华经》对音研究 |
|
|
|
|
——以鸠摩罗什译经为例 |
宋 曦 |
32 |
1 |
|
东莞粤语蟹止摄元音的链移演变 |
李立林 |
36 |
1 |
|
广东化州那务话韵母的特点 |
陈李茂 |
16 |
2 |
|
蟹流二摄在方言中的合流 |
|
|
|
|
——以河源“本地话”为例 |
侯小英 |
19 |
2 |
|
浅谈江苏方言的儿化和儿尾 |
蔡华祥 |
31 |
4 |
|
霸州方言音系特点 |
李 旭 |
34 |
4 |
|
普通话复韵母里中元音音位归并的探测性研究 |
刘思维 |
13 |
6 |
|
浅论杜甫诗歌中的失对现象 |
李文婷 |
17 |
6 |
|
也谈《笠翁对韵》的出韵现象 |
韩建立 |
17 |
7 |
|
元稹近体诗用韵系统考 |
宋丹丹 |
20 |
7 |
|
河南通许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 |
汤传扬 |
23 |
7 |
|
四川广元方言的儿化 |
刘 乔 肖 萍 |
26 |
7 |
|
浙江江山方言的音韵特点 |
周建红 |
21 |
8 |
|
山西平定方言声韵演变 |
贾娉娉 |
25 |
8 |
|
藏语合作市南部半农半牧区话的音位系统 |
周加克 |
29 |
8 |
|
基于汉语普通话朗读语体的无声段韵律功能分析 |
张庆翔 付 茜 |
22 |
9 |
|
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字在商丘方言中的读音分析 |
李蓓蓓 都兴宙 |
28 |
9 |
|
徽州方言古浊声母仄声字背离阳调现象 |
池田健太郎 |
31 |
9 |
|
山西汾阳演武话单字调实验研究 |
田世爱 |
15 |
10 |
|
明代《罗江怨》类时调韵部分析 |
吴怡潇 都兴宙 |
17 |
10 |
|
广东茂名方言“蟑螂”的读音 |
陈李茂 崔少娟 |
15 |
11 |
|
《传音快字》语音研究 |
李 沫 |
24 |
12 |
|
|
|
|
|
词汇 训诂 |
南京方言本字考 |
侯华敏?林碧芸 |
39 |
1 |
|
“园林”称谓变迁及其意义嬗变 |
盛彦夫? 叶 怡? 邱 枫 叶持跃 陈 芳 |
41 |
1 |
|
传承语素“兵”在现代汉语中的构词能力分析 |
桑 悦 |
44 |
1 |
|
大陆普通话与台湾国语中同名异实词的差异与融合 |
李衍妮 |
45 |
1 |
|
“小学”词义的演变 |
|
|
|
|
——以“小学”教育内涵为核心 |
叶圣洁 |
48 |
1 |
|
新疆汉语方言词语义探源 |
|
|
|
|
——以“谝传”“骗腿儿”为例 |
田胜男 |
50 |
1 |
|
《王力古汉语字典·序》解释的“联绵字” |
沈怀兴 黄爱芳 |
23 |
2 |
|
《金瓶梅》聊城方言词“忔 ”试释 |
孙绪武 |
26 |
2 |
|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词语杂释 |
翟秀峰 宋闻兵 |
27 |
2 |
|
中古墓志情志词语考释三则 |
田志平 |
29 |
2 |
|
军语同义词群建构及其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 |
向 音 |
30 |
2 |
|
试论词语关注点对词义的影响 |
徐 磊 |
32 |
2 |
|
汉语中存在量词“掘” |
王亚丽 |
34 |
2 |
|
朔州方言中的歇后语研究 |
杨 静 |
35 |
2 |
|
汉语“鼻”的语义衍生路径分析 |
刘丽丽 |
37 |
2 |
|
濮阳方言常用词释例 |
吴卫娟 |
40 |
2 |
|
“奶奶”考 |
刘美菊 |
42 |
2 |
|
山西方言“恓惶”一词在古文献中的词义演变 |
李奂莹 |
43 |
2 |
|
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注释商补 |
胡亚纳 李雪可 陈 露 |
46 |
2 |
|
认知语言学视阈下偏义式复合词的构词理据研究 |
马玲玲 |
48 |
2 |
|
元语言理论与同义词释义的结合研究 |
于峻嵘 董文霞 |
18 |
3 |
|
《清末上海石印说唱鼓词小说集成》词语札记(一) |
吴小萱 周志锋 |
22 |
3 |
|
华夏版《儿女英雄传》注释校正 |
卞 梁 王育信 |
24 |
3 |
|
“盘”新义的生成 |
王砚文 |
26 |
3 |
|
先秦复音词研究综述 |
|
|
|
|
——兼谈《孙子兵法》的合成复音词 |
孔 敏 |
28 |
3 |
|
“道德暴力”的概念界定 |
|
|
|
|
——基于词义解析和社会事件的解读 |
陈欣怡 |
32 |
3 |
|
从语言单位的性质看《论衡》反义类聚的构成 |
汪梅枝 |
40 |
4 |
|
“狂狷”释义及其词汇化 |
马 尚 |
42 |
4 |
|
“赞”的词义和词性变化 |
|
|
|
|
——由“点赞”说起 |
张雷红 |
45 |
4 |
|
从释义看《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戏曲词语基本特征 |
房 旭 |
46 |
4 |
|
“地理”词义考释及其语义演变分析 |
江文政 乔观民 |
51 |
4 |
|
“县”字词义考释 |
刘 影 冯亚坤 |
54 |
4 |
|
“全当”与“权当” |
袁昱菡 |
56 |
4 |
|
武汉新洲方言中的女性亲属称谓词 |
熊一雄 |
58 |
4 |
|
网络词汇的构词特点分析 |
武黄岗 |
61 |
4 |
|
“奶”的语义发展及认知机制 |
张琳琳 |
64 |
4 |
|
汉语“窄”语义场演变研究 |
常天宇 |
34 |
4 |
|
“道、路、街”三字的历时演变探析 |
陈照蓉 |
37 |
4 |
|
从大地的名称看古人对大地的认识 |
张小巧 |
39 |
4 |
|
《禹贡》“禹敷土”中“敷”的异文与释义 |
江远胜 |
41 |
4 |
|
汉语“窄”语义场演变研究 |
常天宇 |
34 |
5 |
|
“道、路、街”三字的历时演变探析 |
陈照蓉 |
37 |
5 |
|
从大地的名称看古人对大地的认识 |
张小巧 |
39 |
5 |
|
《禹贡》“禹敷土”中“敷”的异文与释义 |
江远胜 |
41 |
5 |
|
“相”字本义考及其词义演变 |
甄周亚 |
19 |
6 |
|
从《风俗通义》看《汉语大词典》的书证晚出 |
王 军 |
23 |
6 |
|
“臣妾”考 |
贾环玉 |
26 |
6 |
|
《学生规范字典》释义研究 |
郭 玲 |
27 |
6 |
|
“女汉子”词义源流探析 |
仝 卓 |
30 |
6 |
|
从“喻后能用”看“江汉以濯之……” |
曹国安 |
33 |
6 |
|
宁波谚语中动物词汇的认知解读 |
朱陈静 |
34 |
6 |
|
“干货”新解 |
周美玲 |
37 |
6 |
|
贵州剑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
谢建红 |
30 |
7 |
|
甘肃庆阳方言詈词词缀探析 |
孙骏超 |
35 |
7 |
|
明清戏曲小说词语拾诂五则 |
王凤娇 周志锋 |
38 |
7 |
|
个体量词“位”感情色彩的历时考察 |
李晨溪 |
33 |
8 |
|
基于语料库对“美美”一词的结构和意义考察 |
王世臣 |
36 |
8 |
|
称谓词“奴”的历时考察 |
刘晓洲 亓金凤 |
39 |
8 |
|
汉语多义词“流”的认知机制 |
梁雨晨 李天贤 |
42 |
8 |
|
汉语称谓词“爷”的历时演变 |
陈亚喃 王英霞 |
45 |
8 |
|
《洛阳伽蓝记》中所见当代方言词语拾零 |
牛太清 |
47 |
8 |
|
《汉语大词典》“捣衣”释义辨正 |
冯蒙蒙 周掌胜 |
36 |
9 |
|
汉语称谓词“公”的词义演变 |
王英霞 陈亚喃 |
38 |
9 |
|
释“回构” |
游 艺 柯西钢 |
40 |
9 |
|
魏晋南北朝时期亲属称谓词发展变化探析 |
武娇华 |
42 |
9 |
|
“苦力”的借入及词义演变 |
李雪雁 |
44 |
9 |
|
《诗经》字词考释三则 |
高钰京 |
46 |
9 |
|
《碧岩录》宋代多音节复音词例释 |
张鹏丽 |
49 |
9 |
|
浅谈同源成语、同义成语和通用·异体成语 |
段益民 |
53 |
9 |
|
小议“江、河”词义泛化的年代 |
吴宝安 |
55 |
9 |
|
转喻下的汉语服饰词语构词研究 |
李永浩 |
58 |
9 |
|
从三个平面看“到底”和“终于”的异同 |
|
|
|
|
——从“*到底我们结婚了”谈起 |
范露露 |
61 |
9 |
|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凡例“标[日]”说明存在的问题 |
|
|
|
——以新增的日语外来词进行说明 |
文 雅 |
64 |
9 |
|
认知视角下汉语同义介词“从”“由”“自”的语义比较 |
胡 晓 |
20 |
10 |
|
介词“在”的源流考察 |
黄旭男 郭品荃 |
26 |
10 |
|
“而已”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 |
韩 冰 李明月 宋文瀚 |
30 |
10 |
|
山东利津方言词汇的基本特征及文化归因分析 |
张盼盼 冯铁山 |
33 |
10 |
|
河北唐县方言中的三音节固定语 |
李瑞环 张晓佳 |
36 |
10 |
|
浅析山西平定方言中的“圪” |
霍俐娜 |
37 |
10 |
|
双音倒序词的语音变化和语义特点 |
段益民 |
19 |
11 |
|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 |
张庆庆 |
22 |
11 |
|
基于语料库的“和谐”义项分布调查 |
葛 蓉 |
25 |
11 |
|
浙江舟山方言状态词的程度表达 |
朱瑾丽 肖 萍 |
27 |
11 |
|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外来新词语释义研究 |
李 枫 |
29 |
11 |
|
从构式语法看词语释义 |
|
|
|
|
——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 |
杨玉玲 |
27 |
12 |
|
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识解和辨析 |
|
|
|
|
——以“凸显”“凸现”“突显”“突现”为例 |
姜淑珍 |
30 |
12 |
|
现代汉语“一直”“一贯”的多维度比较研究 |
杨 婧 |
34 |
12 |
|
《楚辞·九歌》词语考释二则 |
蒋函芮 |
38 |
12 |
|
谈音译词“拜拜”的读音 |
陈海生 |
41 |
12 |
|
《左传》重言词初探 |
郝继东 蒋婷婷 高鸿博 |
42 |
12 |
|
|
|
|
|
语法 |
“只有……才”在单句中的结构特点和语义功能 |
刘文平?聂仁发 |
52 |
1 |
|
“但是”的语法化再探 |
李洪琳 |
55 |
1 |
|
认知视角下的“的”字结构转指构式及其认知转喻观 |
袁鹏举 李奕蓉 |
58 |
1 |
|
再谈层次分析法之“层次失位” |
王嘉辰 |
61 |
1 |
|
浅析被动标记“蒙” |
乔莎莎 |
64 |
1 |
|
现代汉语“V+往”结构中“往”所介引的宾语 |
李小倩 |
66 |
1 |
|
表估量“X+上下/前后/左右”的考察 |
钱 彬?沈君莉 |
68 |
1 |
|
试析“有什么X(的)”的句法结构及语用 |
郑 辉 |
70 |
1 |
|
晋语宣化方言的构词法初探 |
马玉佩?肖 萍 |
73 |
1 |
|
谈平遥方言人称代词作定语时“的”字的隐现问题 |
张 潇 |
75 |
1 |
|
四川方言后缀“子”浅谈 |
蒋 静 |
78 |
1 |
|
湖南津市方言“N+一+V+起”句式研究 |
王海姣 |
81 |
1 |
|
黔东南方言“本、多、很”的特殊用法及其来源 |
肖亚丽 |
50 |
2 |
|
论否定词“不”与动词搭配的三种情况 |
李雪雁 陈阳阳 |
52 |
2 |
|
介词框架“在……之上”概念整合机制及语法化考察 |
金常心 |
54 |
2 |
|
汉语句类划分标准问题分析 |
牛云敏 |
57 |
2 |
|
形名组合的认知语义学研究 |
赵嘉蒂 |
60 |
2 |
|
浅析“NUM+大+NP”结构的意义与形成方式 |
秦 川 |
62 |
2 |
|
现代汉语“有+VP”结构中“有”与完成体标记“了”的差异 |
孙 晶 |
65 |
2 |
|
广西北流话名量词摭谈 |
|
|
|
|
——以几组名量词为例 |
罗 芬 |
67 |
2 |
|
“没有比X更Y的(了)”构式的主观性和主观量研究 |
史梦洁 |
70 |
2 |
|
连词“及”的用法及历时演变 |
范桂娟 朱 怀 |
34 |
3 |
|
汉语隐现句的结构特征及其组合变式的认知分析 |
李 成 |
36 |
3 |
|
湖北罗田方言中的是非问句 |
徐 英 |
39 |
3 |
|
汉语“V诸于X”形式探究 |
张 宝 |
41 |
3 |
|
山东莘县方言强程度范畴的表达系统及构式 |
安留敏 |
42 |
3 |
|
约量结构“X来”和“X把”的对比研究 |
杨佳南 |
50 |
3 |
|
篇章中“了1”的作用 |
|
|
|
|
——以动结式为例 |
谢安安 |
53 |
3 |
|
句容话程度副词“蛮”的语义特征、分类及量级考察 |
朱 璇 |
68 |
4 |
|
杜甫诗歌历史句法现象考察 |
张延俊 |
70 |
4 |
|
《桯史》否定副词研究 |
顾龙飞 |
73 |
4 |
|
重叠动词“看看”的历时研究 |
姚 文 |
77 |
4 |
|
现代汉语“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结构分析 |
周 丫 |
80 |
4 |
|
“一+小+量+NP”结构语义选择限制与构式 |
张 烁 |
82 |
4 |
|
浏阳北乡“蕉溪话”中“唧[?i33]”的用法分析 |
陈 丹 |
85 |
4 |
|
清末民初北京话的语法特点 |
刘 云 李 卉 |
87 |
4 |
|
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五版) 语法部分指瑕 |
黄映琼 |
43 |
5 |
|
构式“没有比X更Y的(了)”与“Y得不能再Y”的对比分析 |
史梦洁 |
46 |
5 |
|
“把”字句“致使-位移”构式解释 |
刘峥峥 |
52 |
5 |
|
黏合式定语变形换位的考察 |
黄 鑫 |
55 |
5 |
|
类固定短语“前X后Y”的分类及其语义分析 |
戴舢舢 |
59 |
5 |
|
“X的X”对举构式的语义及认知阐释 |
王 琳 |
63 |
5 |
|
“很有+N”结构里中性名词的语义特征 |
屠海波 |
68 |
5 |
|
从三个平面看现代汉语动词“具有” |
罗梅琳 |
69 |
5 |
|
古汉语中使动类轻动词句法语义研究 |
李菲菲 谌莉文 |
72 |
5 |
|
轻动词视角下“张三追累了李四”句法生成探究 |
王 培 于善志 |
76 |
5 |
|
海安方言的“-子”尾与“-儿”尾 |
顾海洋 |
79 |
5 |
|
河南淇县话中的“很VP” |
徐爱改 |
83 |
5 |
|
“望”“尊”量词用法补释 |
|
|
|
|
——以郭沫若文学作品中的用例为据 |
唐晋先 |
87 |
5 |
|
复合趋向动词中“去”的价值 |
曾常红 白水振 |
38 |
6 |
|
从梵汉对勘看《金刚经》中时体语法语素“已” |
刘 丰 王继红 |
42 |
6 |
|
《蒙古秘史》复合助词“有来”研究 |
彭江江 |
48 |
6 |
|
现代汉语极性程度补语及其教学 |
刘秀莹 |
53 |
6 |
|
现代汉语中几种常见补语的分析及判别 |
孙晓丹 |
60 |
6 |
|
文言代词“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问题 |
韦良玉 |
66 |
6 |
|
山西临猗方言“给”字句研究 |
周亚妮 |
69 |
6 |
|
绛县方言中的虚拟句及虚拟标志词“唠”的语法化 |
史 荣 |
73 |
6 |
|
“有NPVP者”结构篇章功能的历史考察 |
付义琴 |
75 |
6 |
|
湖北枣阳方言“很”类程度副词语法特色研究 |
武 娜 |
78 |
6 |
|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 |
宋海燕 |
80 |
6 |
|
从VP壳视角下分析汉语容纳句NP1+V+NP2结构 |
王雯怡 罗思明 |
83 |
6 |
|
“一A而B”结构成分分析 |
朱冬雪 |
87 |
6 |
|
成都方言的三字格重叠式形容词 |
黄爱芳 肖 萍 |
39 |
7 |
|
名词性谓语句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
张庆翔 马 强 |
43 |
7 |
|
强势祈使构式“给我VP”的主观化 |
代丽丽 |
48 |
7 |
|
“把”字句中“把”的隐现分析 |
张涵蕾 |
52 |
7 |
|
“副词+名词”结构范畴化视野的重新探讨 |
白巧玲 |
58 |
7 |
|
试析语素与词素 |
焦 佳 |
60 |
7 |
|
补充类篇章连接成分的语义考察 |
王 文 |
62 |
7 |
|
方式构式物宾类型及范畴研究 |
汤 玲 |
70 |
7 |
|
动词与介词的基本比较问题分析 |
孙 超 |
73 |
7 |
|
“得罪”与“缺德”的词汇化及差异分析 |
池建海 |
76 |
7 |
|
数学符号语言的语法特点研究 |
朱伊雯 |
78 |
7 |
|
《新辑搜神记》时间方位结构研究 |
梁 燕 |
80 |
7 |
|
现代汉语语篇中的时间连接成分辨析 |
李 榕 |
50 |
8 |
|
轻动词理论与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初探 |
李 幸 |
53 |
8 |
|
汉语名词短语及存现句语序的“Ground-to-Figure”假说 |
郑晓行 |
57 |
8 |
|
双峰县花门镇方言“起”的多功能性 |
赵素轶 |
63 |
8 |
|
湖州话中的“V记V记”式 |
叶慧涓 |
66 |
8 |
|
“治”的语法化 |
金双平 |
68 |
8 |
|
语境作用下语法化的语用研究 |
|
|
|
|
——以“被”字为例 |
李东明 |
71 |
8 |
|
“有X有Y”构式中“X”与“Y”的内部语义研究 |
孟彩娟 |
74 |
8 |
|
轻动词理论下汉语NP1+Vi+NP2存现句句法分析 |
张宏丽 |
77 |
8 |
|
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
林英魁 |
80 |
8 |
|
两种不同文体省略现象的比较 |
|
|
|
|
——以老舍《离婚》和鲁迅《伪自由书》为例 |
陈 艳 |
83 |
8 |
|
也谈“NP1的NP2+V得R”的句法生成 |
|
|
|
|
——以“他的老师当得好”为例 |
项 娟 |
87 |
8 |
|
词汇化视角下的汉语中动结构分析 |
彭甜甜 林立红 |
90 |
8 |
|
“NANA的”句末表量构式中“的”字句法特征分析 |
胡晓露 罗思明 |
92 |
8 |
|
《后汉书》中核心词“不”研究 |
施真珍 |
66 |
9 |
|
《黄帝四经》否定副词比较研究 |
徐光宇 |
68 |
9 |
|
长沙方言叹词研究 |
唐 昱 |
71 |
9 |
|
常州方言助词“个﹑佬﹑家”与普通话“的”的接触研究 |
朱洪林 |
75 |
9 |
|
汉语数量名结构语序类型研究 |
黄 平 |
78 |
9 |
|
现代汉语非动词性谓语句语义构建研究 |
申少帅 |
80 |
9 |
|
关于现代汉语关系分句限定性的探讨 |
薛淑妙 |
82 |
9 |
|
“同构”转指与“异构”转指的认知分析 |
蔺 伟 |
85 |
9 |
|
从题元理论的角度分析“王冕死了父亲”句及“死动词” |
要宇婷 |
87 |
9 |
|
探究“动词+哭”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 |
王艳婷 |
91 |
9 |
|
湖南洞口县高沙方言体貌助词“倒” |
曾文青 |
95 |
9 |
|
“爆”作极性程度补语的多维考察 |
黄维军 |
97 |
9 |
|
程度补语“形容词+不过”格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
陈 艳 |
102 |
9 |
|
“V/A坏了”与“V/A透了”的对比研究 |
袁成雯 |
104 |
9 |
|
也谈“V诸于X”形式 |
吴小萱 |
107 |
9 |
|
“有X有Y”与“没A没B”内部语义对比研究 |
孟彩娟 |
108 |
9 |
|
现代汉语“X+于+VP”格式中“VP”的考察 |
吴 婷 |
111 |
9 |
|
“有+VP”句中“有”的词性问题 |
申云玲 |
113 |
9 |
|
汉语“被”字结构中“被”字语类的解析:特殊动词说 |
李红梅 |
40 |
10 |
|
以事件域为参照点的汉语重动句认知分析 |
盖瑞雪 |
43 |
10 |
|
论“有+数量结构+的样子”构式 |
陈 静 |
46 |
10 |
|
认知视角下的非谓形容词研究 |
朱丽师 |
49 |
10 |
|
山西五台方言重叠式名词语法探微 |
张秀琴 |
52 |
10 |
|
“真+形容词”的句法功能与动因分析 |
缪梦洁 罗思明 |
55 |
10 |
|
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V他个X”构式的形成探究 |
韦诗婷 |
57 |
10 |
|
从“XX狗”的流行看“狗”的类词缀化 |
夏宗平 |
60 |
10 |
|
“N副A”表量构式的类型与频率研究 |
胡超霞 罗思明 |
62 |
10 |
|
副词“一齐”的由来 |
王 静 |
31 |
11 |
|
副词“依然”的语义及语用研究 |
杨智渤 |
34 |
11 |
|
现代汉语“VNV的”格式浅析 |
顾龙飞 |
38 |
11 |
|
从主观性角度看常用的含假设义的连词 |
李 莹 |
40 |
11 |
|
判断句中“S是V的O”句型分析 |
|
|
|
|
——由“她是去年生的孩子”引起的反思 |
周媛媛 |
43 |
11 |
|
“V缓步+宾语”结构中宾语的限定性研究 |
瞿洁静 |
46 |
11 |
|
“不X不Y”语义-句法互动与构式等级的认知研究 |
胡春巧 |
48 |
11 |
|
“越来越X”构式句法语义分析 |
朱雪婷 |
50 |
11 |
|
新时期“有+VP”句式探讨 |
石月姣 |
51 |
11 |
|
现代汉语中“受事-施事”语序倒置现象的轻动词影响因素刍议 |
陈午宇 |
45 |
12 |
|
构式视阈下的襄汾河东方言“X+人”结构分析 |
狄玉洁 |
49 |
12 |
|
南昌县塘南方言疑问句与普通话疑问句比较研究 |
肖放亮 |
53 |
12 |
|
浅析陕西华阴方言中的“可”字 |
焦 姣 |
55 |
12 |
|
“小+X”的构式语法研究 |
孟莉红 |
57 |
12 |
|
试析“V也不V”格式 |
朱永莉 |
59 |
12 |
|
“什么NP”感叹句的多角度考察 |
洪邦林 |
63 |
12 |
|
《型世言》中“动+宾+补”结构分析 |
吴鹏鹏 都兴宙 |
65 |
12 |
|
|
|
|
|
语用 修辞 |
隐喻在政治沟通中的功能阐释 |
石本俊 |
84 |
1 |
|
语境视域下的汉语词义研究 |
郝文静 |
87 |
1 |
|
《三国志》连动式语用分析 |
马立春 |
91 |
1 |
|
儿童用品广告语的语用分析 |
袁成雯 |
93 |
1 |
|
“知不道”话语的语用分析 |
姚佳慧 冯铁山 |
96 |
1 |
|
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浅析 |
|
|
|
|
——以崇义客家歇后语为例 |
钟舟海?曾 平 |
99 |
1 |
|
电影《怦然心动》冲突性话语的语用研究 |
沈丹霞 吴格奇 |
75 |
2 |
|
论《黄帝内经》语言的意象美 |
彭建玲 谭一红 |
79 |
2 |
|
小品语言的话语偏离研究 |
鲁 静 |
83 |
2 |
|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的修辞艺术 |
成丽娇 |
85 |
2 |
|
政治演讲语篇的人际功能分析 |
|
|
|
|
——以奥巴马总统的获胜演说辞Yes,We Can为例 |
邹清妹 |
88 |
2 |
|
论汉语中“话”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 |
王小茜 |
91 |
2 |
|
“无厘头”语言偏离浅析 |
|
|
|
|
——以周星驰电影为例 |
吴 颖 余 斌 |
93 |
2 |
|
修辞学视野中《命若琴弦》的语言研究 |
李芬芬 毛海莹 |
59 |
3 |
|
《孟子》“名词用为动词”现象考查 |
刘丽飞 |
62 |
3 |
|
略论《黄帝内经》语言的回环美 |
彭建玲 彭志钧 吴海燕 陈 展 |
63 |
3 |
|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 |
|
|
|
|
——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 |
陈妮妮 杨廷君 |
66 |
3 |
|
陈茂智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
谢智香 权力利 |
90 |
4 |
|
大学生广告语修辞格识别能力的调查报告 |
韩 黎 |
93 |
4 |
|
互文性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应用研究 |
杜 悦 丁爱侠 |
96 |
4 |
|
从词汇角度看《丰乳肥臀》的变异修辞 |
杨 倩 |
91 |
5 |
|
英语自然话语中话语标记语的韵律研究 |
|
|
|
|
——以“you know”为例 |
单 谊 |
94 |
5 |
|
浅析《儿女英雄传》中拟声词的使用情况 |
王 茜 |
98 |
5 |
|
语篇中时间成分的管界范围 |
高 岩 |
89 |
6 |
|
汉语固定委婉语探究 |
张静静 |
92 |
6 |
|
从篇章性的七条标准看歌曲《回家的路》的歌词篇章 |
李卫玲 |
96 |
6 |
|
范小青小说中的苏州方言现象研究 |
|
|
|
|
——以《裤裆巷风流记》为例 |
林英魁 |
99 |
6 |
|
新闻叙事隐喻研究 |
辛 媛 刘晨红 |
82 |
7 |
|
新闻语篇中情态动词的人际元功能分析 |
胡芳芳 邹清妹 |
84 |
7 |
|
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历时和认知研究 |
姜祝青 |
87 |
7 |
|
古诗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分析 |
|
|
|
|
——以《天净沙·秋思》为例 |
王兰兰 王小茜 |
94 |
8 |
|
论爱德华·阿尔比《沙箱》中的反讽修辞 |
邓爱芹 张连桥 |
97 |
8 |
|
试析汉语名词句的语用特点 |
唐 丽 |
115 |
9 |
|
汉魏南北朝数字对偶的特点 |
吴 琼 |
119 |
9 |
|
《孟子》语言修辞特点刍议 |
|
|
|
|
——兼及教学意义 |
陈明富 |
123 |
9 |
|
量词的零度功能与偏离功能 |
羊芙葳 |
68 |
10 |
|
朦胧诗语言偏离研究 |
林英魁 陈俊余 |
71 |
10 |
|
存体存态视角下的隐喻转喻关系研究 |
吕 青 戚国辉 |
74 |
10 |
|
模糊语在《暗恋桃花源》中的语用功能探究 |
王晨欣 |
63 |
11 |
|
认知视角下汉语成语的空间隐喻探究 |
蔺 伟 |
65 |
11 |
|
比喻词语的形象色彩研究 |
王琳琳 |
69 |
12 |
|
论一种特殊的比喻构式 |
宋雨薇 |
71 |
12 |
|
陌生化语言的审美性特征 |
孙国华 |
74 |
12 |
|
谚语生成发展的认知解读 |
|
|
|
|
——以嘉兴方言谚语为例 |
翟清旭 于善志 |
76 |
12 |
|
|
|
|
|
文字 |
汉字命名理据探析 |
程 超 |
89 |
5 |
|
“叟”字群研究 |
李雨飒 |
54 |
11 |
|
汉字的空间性特质 |
王逸娇 |
57 |
11 |
|
“医”字形体演变与巫、医社会职能的分化 |
付丽红 |
60 |
11 |
|
《史记》《汉书》异文浅析 |
刘 彦 |
67 |
12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