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鸣鸿
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本体性知识,是教师知识构造中的基础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孜孜以求的勤勉学生,少数语文教师的本体性知识难免显得捉襟见肘,左支右绌。为改变这一弊端,语文教师务必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反思,通过多种渠道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本体性知识的概念与语文教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现状
林崇德、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知识分为三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1]笔者认为,这样的知识分类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根据现有的研究,笔者发现教师缺失最严重的是本体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也称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是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2]在语文教学中,本体性知识具体指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文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语文学科的发展脉络、以及语文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的语文教师课文背不上几篇,对于课文的相关理解也不准确。而且,本体性知识的欠缺也就是语文知识的贫乏导致了课堂教学“套路化”的倾向。比如,上到小说课,就是小说“三要素”的讲解再加上主题思想的分析。上到散文课就把握一个特征:形散而神不散。按照这样一个特征去鉴赏所有的散文真的正确吗?所有文章都按照“一篇文章”来教给学生,也就失去了这篇文章的独特性。
二、语文教学教师本体性知识欠缺的原因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欠缺的原因,一是在职前学习中,学科素养未能形成;二是在职后培训中忽略了本体性知识的补给。[3]
(一)师范生教育课程的学习未能让学生把握全面的本体性知识
……
(董鸣鸿 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
(原载于《现代语文》2017年4月中旬刊-教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