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名 |
作者(页码) |
月份 |
绥中方言声母的文白异读 |
王 龙 127 |
1 |
甘肃会宁(桃花镇)方言音系 |
王继霞 130 |
1 |
指事理论浅析 |
杨兰娥 132 |
1 |
对外汉语语篇教学中“我”的隐现问题 |
周 月 134 |
1 |
“出息”的“放债”义探源 |
李 轩 136 |
1 |
亳州方言词语考释 |
申园园 138 |
1 |
论朝阳方言与普通话在词义上的比较 |
纪晓芳 140 |
1 |
“V不得”与“不得V”的比较研究 |
陈夏瑾 143 |
1 |
也谈构式的范围和类型 |
陈翔飞 144 |
1 |
湖南科技大学校徽的语用功能分析 |
谌 佳 147 |
1 |
隐喻视角下的网络新闻标题语言研究 |
辛 媛 刘晨红 151 |
1 |
论“言语行为理论”的涵义及其中文翻译 |
庞密香 154 |
1 |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宋词《浣溪沙》的英译文 |
梁雨晨 李天贤 157 |
1 |
历代语言学专著序跋的史料价值 |
董艳艳 134 |
2 |
文学语言学研究:工具论和本体论 |
荣四华 137 |
2 |
《水浒传》中的绿林术语简编 |
晏 青 139 |
2 |
湘阴方言语气词的轻声和非轻声情况 |
卢 刚 142 |
2 |
南溪方言中古知庄章声母的特征 |
付 攀 145 |
2 |
动态助词“着”“了”“过”与英文时态的对比研究 |
王书凯 147 |
2 |
释“洴澼” |
刘忠华 王双苹 149 |
2 |
网络新词“XX哒”的概念隐喻分析 |
石 艳 151 |
2 |
湖南武冈市方言俗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 |
夏 伊 153 |
2 |
泰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 |
齐春红 杨育彬 157 |
2 |
以从“母”字为参照浅探明母和晓母的谐声关系 |
刘 洋 119 |
3 |
湖南凤凰沱江方言音系特点 |
田晴岚 121 |
3 |
河北省黄骅市方言音系 |
于 欢 124 |
3 |
论人称代词“伊”的发展演变 |
赵道青 127 |
3 |
“体”和“礼”同源关系考 |
兰建梅 129 |
3 |
释“笺” |
顾海学 131 |
3 |
现代汉语中“吃饱饭”“喝醉酒”动补结构探析 |
武 跃 134 |
3 |
“合家欢乐”比“阖家欢乐”好 |
卢 刚 137 |
3 |
现代汉语否定副词“没”和“没有”的差异考察 |
|
|
——基于否定功能与衔接功能 |
许瑞红 139 |
3 |
“自己”小议 |
李京京 142 |
3 |
两组同素逆序词的词义演变研究 |
王丽娟 144 |
3 |
话语标记“你知道吗”“你不知道”用法分析 |
郭 聪 146 |
3 |
女性语言研究 |
马秀娟 150 |
3 |
词语超常搭配的语义变异与语用动因分析 |
祁从舵 秦琳静 153 |
3 |
汉英是非问句答语异同的认知层面考察 |
王红恬 156 |
3 |
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论莫言的“诺贝尔奖讲座”演讲词英德译文 |
叶巧巧 158 |
3 |
《论语译注》注释商榷三则 |
周 滢 149 |
4 |
“蹴鞠”到“鞠躬”的词意嬗变 |
刘凤玲 150 |
4 |
“女汉子”小考 |
马天杰 153 |
4 |
网络流行语“我也是醉了”的模因考察 |
赵帅妮 吴 芳 155 |
4 |
文本转译中的差异现象研究 |
马 筠 158 |
4 |
汉语国际推广与国家文化安全 |
曹 晋 121 |
5 |
浅析宁化客家方言名词后缀“子” |
马若宏 张思瑶 123 |
5 |
浅析“直译”与“意译”之均衡抉择 |
钱 晨 126 |
5 |
从语言态度角度谈方言保护 |
李 甜 128 |
5 |
从轻动词角度分析一元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现象 |
张 磊 130 |
5 |
“左右”“上下”的概数意义探究 |
郭 聪 133 |
5 |
大同方言复音词浅探 |
刘 洋 136 |
5 |
古代汉语量词“两”研究 |
闫翠科 138 |
5 |
《巧克力战争》中的青少年话语特征 |
周欣馨 140 |
5 |
漫谈翻译标准中的“达” |
胡潇逸 李延林 142 |
5 |
曲阜方言中程度副词的搭配特点试析 |
韩 雨 145 |
5 |
古汉语中“马”和“骑”义项探究 |
陶西坤 151 |
5 |
莫言小说中高密方言的时代性特点——以《檀香刑》和《蛙》为例 |
张 玉 吴晓棠 153 |
5 |
“名·数·量”结构的主观化研究 |
陈夏瑾 155 |
5 |
也谈“阴”与“荫” |
袁乃彤 157 |
5 |
浅谈汉字“二”的文化意蕴 |
孙飞盈 158 |
5 |
学术语篇作者身份研究概述 |
唐建萍 119 |
6 |
南通话语言特征研究 |
张 湘 121 |
6 |
浅析战国楚简文献叠音词的分布特点 |
任海潮 122 |
6 |
一部代表了当前单音形容词研究新水平的力作 |
|
6 |
——读《单音形容词原型特征模式研究》 |
王恩旭 125 |
6 |
论《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性标注与例句不一致问题 |
胡静书 127 |
6 |
如皋市政区地名的词汇研究 |
石蕾蕾 129 |
6 |
《世说新语》中的“与”字研究 |
尹莲丽 132 |
6 |
校碑札记 |
和艳芳 135 |
6 |
交口温泉方言动词重叠式的研究 |
郭秀秀 137 |
6 |
浅析“是”字句 |
崔 洋 139 |
6 |
“A,以便B”认知层面研究 |
宋增文 141 |
6 |
地产广告的语用学分析 |
陈 婧 143 |
6 |
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材的会话结构及其语用功能研究 |
|
|
——以《阶梯汉语》与《发展汉语》为例 |
杨 恬 145 |
6 |
从粤方言词汇北上看文化渗透 |
邵兰珠 150 |
6 |
浅析流行词语中的类词缀现象 |
王丽坤 冀丽昕 152 |
6 |
汉语“把……视为”英语表达种种 |
胡潇逸 李延林 154 |
6 |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婉约词英译对比研究——以《声声慢》为例 |
姜祝青 156 |
6 |
商标英汉互译中的跨文化视角 |
康诗琴 李延林 159 |
6 |
战国文字系统内部简化现象分析 |
任海潮 122 |
7 |
《全唐文补遗》斠补 |
罗 顺 125 |
7 |
浅说通假字 |
刘思静 127 |
7 |
“形容词+宾语”构式义研究 |
蔡 旭 129 |
7 |
双音节形容词的状位适应性——重叠形式作状语 |
夏晓凤 131 |
7 |
同族群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以“对、双、副”为例 |
张艺玮 梁 骏 134 |
7 |
论粤壮关系词 |
邵兰珠 136 |
7 |
语素“性”性质研究 |
任冰蕊 138 |
7 |
《辞源》(修订本)内部失调例举 |
唐丽珍 139 |
7 |
试论中高级水平商务汉语教材的编写 |
曹 晋 142 |
7 |
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及途径探究 |
司 维 144 |
7 |
《红楼梦》中人物话语的多维语用视角分析——以王熙凤与刘姥姥的一组对话为例 |
孟瑞玲 146 |
7 |
对童话《白雪公主》的及物性分析 |
吴姗姗 148 |
7 |
电视选秀节目导师抢人环节话语分析——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
闫 璐 150 |
7 |
网络流行语中的模因类型分析 |
皮家湾 153 |
7 |
“民族”一词在校名中的译法思考 |
姚 丹 杨 婧 156 |
7 |
试谈用英语名词的-s复数形式来翻译的汉语 |
胡潇逸 李延林 159 |
7 |
浅析山西泽州方言的特点——以“唻”“呢”“昂”“哇”为例 |
苏 燕 100 |
8 |
滨海方言亲属称谓词及其变化 |
曹克韦 103 |
8 |
词素溶合与溶合词素 |
谷鸿洁 106 |
8 |
汉语年度热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 |
冯 薇 108 |
8 |
原型范畴理论和现代汉语新词语 |
梁艳艳 111 |
8 |
“女萝”与“女罗” |
张 湘 113 |
8 |
唐诗中“名+名”结构的语义分析 |
王明菲 李春艳 114 |
8 |
汉语口语“V+死+(我)+了”中V的分语义考察 |
李 菲 117 |
8 |
论数字谐音式犯罪隐语的特点及谐音规律 |
陈 曼 欧阳国亮 122 |
8 |
“我(们)以为”句的语义语用分析 |
李翔宇 124 |
8 |
关联整合视域下“X(就)是 X”结构的认知语用阐释 |
赵 丹 126 |
8 |
基于语料库的“且……且……”格式的构式语法探讨 |
胡晓梅 130 |
8 |
“连A都X,何况B”句的认知层面探析 |
李向阳 133 |
8 |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声调习得研究综述 |
杨金玲 135 |
8 |
阿拉伯学生汉语近义词习得偏误及教学模式研究——以义乌工商学院为例 |
陈夏瑾 137 |
8 |
吴语方言区英语学习者语调特征研究 |
徐新平 140 |
8 |
相声中捧哏者会话策略研究 |
任剑婷 143 |
8 |
基于向心理论对儿童与成人文学作品局部连贯特征的对比研究 |
|
|
——以《灰姑娘》和《麦琪的礼物》为例 |
徐艳霞 146 |
8 |
《说文解字叙》研究 |
丛玉青 150 |
8 |
试谈汉语“描述”英语的多种表达 |
胡潇逸 李延林 151 |
8 |
简析傅东华译本《飘》中的归化译法及其现代意义 |
崔宜笑 153 |
8 |
基于日译汉小说实例考察的日汉指示词量化研究 |
郭 敏 156 |
8 |
汉阿语气形式对比的探讨 |
[埃及]REHAM ESSAMALDEN(小兰) 159 |
8 |
“上”字考释 |
程 雲 122 |
9 |
“知道”的历时演变 |
王雯雯 124 |
9 |
新词语中的“微X”现象 |
葛丽媛 126 |
9 |
从“仓库烧了”的作格化看题元角色与论元选择的动态性 |
徐瑞雪 128 |
9 |
“V1什么V2什么”构式浅析 |
朱 敏 130 |
9 |
“不是A,而是B”的认知层面探析 |
李向阳 133 |
9 |
语气副词“偏偏”探析 |
王红恬 135 |
9 |
浅析语法的独立性 |
于 磊 139 |
9 |
“噱头新闻标题”中的零度与偏离 |
施 惠 140 |
9 |
论借喻和语义双关的使用和异同 |
梁艳艳 142 |
9 |
边疆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
|
——以云南省文山学院普通话教学为例 |
雷 丽 144 |
9 |
关于挽救客家方言式微的几点思考 |
麦剑芬 145 |
9 |
雷州话及其独特的地域文化 |
朱月明 148 |
9 |
嗲语的语言特色 |
戴颖琪 150 |
9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学“走出去”——以《西厢记》两英译本为例 |
张迎迎 152 |
9 |
语用等效视角下广西旅游宣传资料的英译 |
黄伟涛 何慧敏 156 |
9 |
商品视域下的维吾尔成药商品名的翻译探讨 |
于 丛 158 |
9 |
泰州方言语言特征研究 |
孙 莹 132 |
10 |
《论语译注》“宗”“足”考释 |
邵丽丽 134 |
10 |
浅谈云南省文山方言的构词特点 |
雷 丽 136 |
10 |
现代汉语名词的AABB重叠式结构特点探析 |
黄 冉 138 |
10 |
从认知角度看“闪X”族新词语 |
魏沿沿 140 |
10 |
惯用语的特征及文化内涵 |
王 娟 143 |
10 |
越南与中国佛寺命名比较 |
[越]陈氏红茸 146 |
10 |
词条义项分合的标准化检验方法 |
黄俊超 149 |
10 |
当下韩国高中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 |
马海婷 152 |
10 |
数字“一”与对外汉语教学 |
包宇超 154 |
10 |
交际语境顺应视角下美版《甄嬛传》的字幕翻译 |
张 琨 成汹涌 158 |
10 |
现代汉语完句问题研究述评 |
刘晓婷 109 |
11 |
论法律语言的特性 |
黄娇娜 113 |
11 |
“奇葩”词义的演变及其动因 |
臧淑佳 117 |
11 |
论网络语言中词语的重叠情况 |
鲁美晨 120 |
11 |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
肖煜薇 122 |
11 |
惯用语的特征及文化内涵 |
王 娟 124 |
11 |
汉语并列式合义复合词语的文化心理意识 |
|
|
——基于《现代汉语词典》的研究 |
艾东门 127 |
11 |
浅议汉语中烹调类动词与中国烹调文化 |
赖慧珍 130 |
11 |
“恰巧”“恰好”“恰恰”的句法成分辨析 |
杨 红 133 |
11 |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意义 |
骆 禹 137 |
11 |
留学生常用汉语成语偏误调查报告 |
江 婧 139 |
11 |
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调查研究 |
赵芷艺 144 |
11 |
日语为母语者学习普通话辅音声母的问题研究 |
白 洁 146 |
11 |
汉语学习者性格与学习策略相关性研究 |
徐 曼 148 |
11 |
湖北省汉语国际推广策略研究 |
郭 敏 汪思琪 151 |
11 |
大学汉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建构 |
|
|
——基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大学汉语第二语言教学 |
聂汉琳 王家杰 153 |
11 |
浅谈高校普通话语音教学 |
王佳毅 156 |
11 |
电视栏目命名的现状及规范化 |
龚 晟 顾晓玉 158 |
11 |
从理论角度浅谈量名超常搭配存在的合理性 |
邹小婧 106 |
12 |
从《诗经》看词的构成 |
姚晴晴 108 |
12 |
“斧凿”义解 |
曹向华 111 |
12 |
“大/小+名词”的结构不对称性及其感情色彩研究 |
李 硕 114 |
12 |
“不是我说你”类话语标记语的形成机制探究 |
温素平 116 |
12 |
比喻造词法初探 |
姜 楠 119 |
12 |
礼貌策略的性别差异 |
张 超 122 |
12 |
服装销售交际语言的礼貌原则及其语用功能 |
茆学雯 126 |
12 |
“南诏德化碑”碑文修辞手法的形式美 |
周之润 128 |
12 |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莱阳村庄地名探究 |
黄 斐 130 |
12 |
交际文化视角下留学生汉语文化词语习得难度分析 |
封 颖 135 |
12 |
微课在独立学院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
李俊丽 140 |
12 |
功能对等翻译中的文化意象处理 |
|
|
——也谈异化和归化 |
杨 巍 143 |
12 |
译介学视野下张爱玲与余光中《老人与海》译本特色的比较 |
柳青青 147 |
12 |
从《老人与海》探讨英美文学的翻译风格 |
窦柯静 153 |
12 |
鲁迅翻译思想研究中的缺席 |
|
|
——“意译”翻译思想及其意义 |
吴姣姣 155 |
12 |
汉语“得”字与越南语“???c”字对比研究 |
[越]武氏暄 158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