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称 |
文章名 |
作者(页码) |
月份 |
影视与舞台艺术 |
黑白交错之美掩盖下的女性悲哀——电影《黑天鹅》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吁求 |
向一优 田 密 96 |
1 |
|
精神困境的突围——关于《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思考 |
夏 雨 99 |
1 |
|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 |
黄启哲 101 |
1 |
|
基于“洪山戏”市场之消费者的研究 |
陶玉琴 殷宏霞 103 |
1 |
|
辨析元曲四大家 |
李 玲 70 |
2 |
|
以“学问”入曲与明代中晚期文坛生态 |
徐文珊 72 |
2 |
|
谈重复蒙太奇在《霸王别姬》中的运用 |
赵志英 74 |
2 |
|
中国受众对日剧的解码分析——以电视剧文本《打工仔的梦想房》和《BOSS》为例 |
孙作文 76 |
2 |
|
论元杂剧中梦的表演形态 |
胡艳玲 68 |
3 |
|
一粒扣子,一种念想,一代宗师的等待 |
高从云 71 |
3 |
|
《让子弹飞》:幽默格调下的悲壮情怀 |
李 慧 72 |
3 |
|
领袖题材电影中的精品——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
张文心 75 |
3 |
|
浅析电影《霸王别姬》中的声画组合 |
赵志英 99 |
4 |
|
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的叙事艺术 |
于小玥 101 |
4 |
|
《克莱伯恩公园》中的 “我者”与“他者” |
王 歆 103 |
4 |
|
现代与古典的的融合——浅论《歌剧院魅影》二十五周年版的舞台美术 |
孙伯翰 105 |
4 |
|
从真实与虚构看文人传记片的拍摄策略——以电影《萧红》为例 |
李文瑞 李光龙 107 |
4 |
|
新世纪电影资源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探索 |
寇嫒丽 70 |
5 |
|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赵本山小品 |
石屹平 76 |
6 |
|
《疯狂的石头》中的巧妙开场 |
姚喜慧 80 |
6 |
|
不羁的青春,无悔的爱情——青春片的主题 |
王秀娟 96 |
7 |
|
论《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从剧作到影像的得失 |
王 敏 98 |
7 |
|
古老的“暴力美学”——评河南地方剧种“大弦戏” |
韩淑帆 70 |
8 |
|
哲学视野中的《北京青年》 |
张文通 71 |
8 |
|
杂剧《拜月亭》与南戏《幽闺记》中王瑞兰形象比较 |
杨 帆 85 |
10 |
|
汤显祖《牡丹亭》与昆曲剧本中杜丽娘故事情节比较 |
何英英 88 |
10 |
|
《水浒传》与昆曲剧本中关于潘金莲的故事情节比较 |
彭素倩 91 |
10 |
|
《长生殿》与《杨贵妃》中唐明皇形象的比较研究 |
朱雯婷 93 |
10 |
|
国族、意识形态、情感的多重变奏 |
|
|
|
——评《东风雨》 |
李 忠 68 |
12 |
|
|
|
|
读书与评论 |
在雪笺上放牧如诗年华——胡牧华传统诗词阅读印象 |
秦宗梁 105 |
1 |
|
《桃花溪》文本细读——兼谈此诗的作者问题 |
张国超 78 |
2 |
|
细读《粮食》 |
向一优 81 |
2 |
|
《阅读疗法》及其背后凝聚的精神 |
王 烨 83 |
2 |
|
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赏析《项羽之死》 |
左 磊 110 |
4 |
|
知识分子批评话语的生态性建构——评《中国现代文人的唱和与辩驳》 |
李盛涛 112 |
4 |
|
《长安古意》之我见 |
卿 燕 114 |
4 |
|
新历史语境下的“中国形象”解读——兼论《古船》对现代中国的思考 |
李营营 72 |
5 |
|
选文精当,评介公允——评《宋元话本学术档案》 |
李婷婷 75 |
5 |
|
扎实稳健的探索之作——评《朝鲜车天辂汉诗研究》 |
王恩旭 76 |
5 |
|
品雁荡诗情,扬瓯越文化 |
|
|
|
——评张一平、张胜南《温州诗歌史(先秦至两宋时期)》 |
付国锋 81 |
6 |
|
苦难也是一笔财富——读张炜的《远行之嘱》有感 |
李艳玲 83 |
6 |
|
漂泊、身份与文化认同——读王芫的《啊,加拿大》 |
董 瑾 100 |
7 |
|
以历史评小说,以小说观现实——读凯瑟琳·安·波特的小说《他》 |
王小荷 74 |
8 |
|
关于“落后”与“挨打”——读朱维铮先生著作记疑 |
魏伯河 93 |
9 |
|
历史还原与再出发——评胡言会新著《李大钊文艺思想研究》 |
王小娟 96 |
1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