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称 |
文章名 |
作者(页码) |
月份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代神话的悲剧性特征 |
郑宛淇 4 |
1 |
|
论《逍遥游》中的自由之美 |
白 丽 6 |
1 |
|
《吕氏春秋》引《诗》考 |
江 洁 8 |
1 |
|
从韩信的传记看司马迁与班固的相异 |
刘 周 10 |
1 |
|
魄依形而立,魂无形可见——魏晋小说中的魂魄观念举例 |
诸舒鹏 12 |
1 |
|
魏晋时期玄学与儒学的共融——从《世说新语》谈起 |
杨亦博 14 |
1 |
|
陶渊明诗文被差别接受的处境 |
幸灵芝 17 |
1 |
|
论《李陵变文》的悲剧性 |
陈 辉 18 |
1 |
|
雅乐复古的实践——浅析北宋“景祐议乐” |
闫好丽 21 |
1 |
|
苏轼酒词浅探 |
何雯霞 23 |
1 |
|
姜夔在宋词“俗”而复“雅”道路上的贡献 |
赵婉平 26 |
1 |
|
简论冯班的读书治学、立身处世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
曹 峰 29 |
1 |
|
冲不出“围城”的女人——关于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点滴思考 |
史 岩 31 |
1 |
|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寺、僧与佛教思想 |
高 强 33 |
1 |
|
论道教世俗化倾向对《聊斋志异》创作的影响 |
陈 晨 37 |
1 |
|
“正负”合力下的浪子回归求学路 |
|
|
|
——《歧路灯》中教师能力的影响范围及受限原因解析 |
刘 璇 39 |
1 |
|
《诗经》中恶草的特性及其文化寓意 |
蔡萌萌 4 |
2 |
|
从司马迁《史记》的创作背景看儒学对其影响 |
田春燕 5 |
2 |
|
论江淹作品所体现的儒家倾向 |
王大恒 7 |
2 |
|
罗唐时期的宾贡诗赏析 |
傅 雯 9 |
2 |
|
浅析王维诗歌的“整合传播” |
黄 逸 13 |
2 |
|
略述苏轼黄州时期的词作特色 |
豆 争 15 |
2 |
|
论“三言”“二拍”中的入话 |
闫 博 17 |
2 |
|
叹《水浒》,赞《隋唐》——对《水浒传》与《隋唐演义》中英雄结局的探讨 |
韩秋红 19 |
2 |
|
论传奇《娇红记》的艺术魅力 |
曹仪婕 21 |
2 |
|
李纨解读:不问你们的废与兴 |
姜 华 23 |
2 |
|
论《老残游记》中逸云形象及其悲剧色彩 |
张婉霜 25 |
2 |
|
梁启超的“新民说”与晚清“政治小说” |
李智婷 27 |
2 |
|
《诗经·陈风》巫文化成因管窥 |
黎慧冉 4 |
3 |
|
《楚辞》中的猿猴意象内涵及猿猴崇拜痕迹探析 |
孙金凤 6 |
3 |
|
《战国策》中“士为知己者死”的慷慨悲歌 |
高婷婷 8 |
3 |
|
“阮诗无酒”与“嵇诗无酒”比较 |
袁添翼 11 |
3 |
|
葛洪《抱朴子内篇》对《庄子》的接受浅析 |
袁 朗 12 |
3 |
|
《世说新语》女性群体形象特征 |
郑清梅 16 |
3 |
|
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与王维《桃源行》比较研究 |
徐思颖 18 |
3 |
|
论杜甫对王安石思想创作的影响 |
张婉霜 19 |
3 |
|
此恨绵绵无绝期——浅论元稹和苏轼的悼亡诗词 |
那迪拉 居马拜·叶尔肯 22 |
3 |
|
李煜“愁恨词”的意象图式分析 |
赵晓囡 24 |
3 |
|
《金瓶梅》中女性出行叙写 |
常 艳 26 |
3 |
|
《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中的强盗形象共性初探 |
林佳楠 29 |
3 |
|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自然人性观 |
倪媛媛 盖晓明 31 |
3 |
|
试析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的特色 |
张 玺 33 |
3 |
|
浅析袁枚与林语堂之女性观 |
徐亚茹 35 |
3 |
|
《诗经》爱情婚姻诗悲剧美学意蕴研究 |
赖雪芳 4 |
4 |
|
从《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看先秦士人两性观 |
|
|
|
——以描写婚后生活的诗歌为例 |
何 佳 祁国宏 6 |
4 |
|
介子推形象流变梳理 |
王召君 8 |
4 |
|
论《左传》战争中的“和”观念 |
王晓敏 10 |
4 |
|
《论语》中的子路形象 |
刘 悦 12 |
4 |
|
司马迁和班固对法的作用的看法比较 |
施顺飞 顾佳蓉 15 |
4 |
|
相爱为何不能相守——浅论焦仲卿、刘兰芝婚姻悲剧成因 |
叶华玲 17 |
4 |
|
诸葛亮给刘备的书信表文与其家书的风格之异 |
谈 侨 19 |
4 |
|
浅析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
李 莲 杨丽宏 21 |
4 |
|
“建安七子”的作品风格之异及其原因 |
王冰琼 23 |
4 |
|
从菊花意象看陶渊明的生命体现 |
齐营营 25 |
4 |
|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的地位研究 |
卜 艳 27 |
4 |
|
存在困境下的人生抉择——李白《山中问答》的“诗意地栖居” |
盛菲菲 29 |
4 |
|
钱惟演诗歌研究现状述论 |
康聪会 31 |
4 |
|
苏轼晚年诗歌中的道教环境分析 |
安丽霞 33 |
4 |
|
从意象的使用看北宋词的阴柔之美 |
彭 薇 35 |
4 |
|
地域与民族视域下的元代女性诗人群体 |
谢 玥 37 |
4 |
|
从《论文》篇看袁宗道的诗文主张 |
姚喜慧 40 |
4 |
|
失败的描写——女英雄扈三娘 |
付 兰 齐洪英 42 |
4 |
|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另一种解读——“第三者”陈大郎的悲剧 |
袁莹莹 44 |
4 |
|
莫道此生沉黑海——论惜春孤介性格 |
王密密 47 |
4 |
|
色彩中的审美意蕴——浅论《国风·郑风》里的红色叙事 |
马玉洁 4 |
5 |
|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诗经》释义商榷二则 |
石蕾蕾 6 |
5 |
|
魏晋宴会雅集中魏晋文人风度的迁流 |
李 怡 8 |
5 |
|
浅论《文选》乐府诗的选录情况及情感特色 |
郑 琛 10 |
5 |
|
《文心雕龙》中王粲论的不足 |
姚喜慧 12 |
5 |
|
对“文之为德也大矣”的几点思考 |
诸舒鹏 14 |
5 |
|
杜甫诗歌的意境美 |
陈桂玲 16 |
5 |
|
论中国古典诗歌和帝制之间的共谋——以宇文所安笔下的唐诗为例 |
苏 芹 17 |
5 |
|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用典态度的变化 |
魏伯河 21 |
5 |
|
孔、跖非同“型”——略说张士诚非宋江“原型” |
马成生 23 |
5 |
|
尤二姐:花为肠肚雪作肌肤 |
姜 华 27 |
5 |
|
浅议《诗经》中的伤悼诗 |
余 俊 4 |
6 |
|
《诗经》之“鼓”分析研究 |
高 阳 7 |
6 |
|
彭咸——兼论其与屈原的关系 |
张曦文 10 |
6 |
|
陶渊明《自祭文》运思方式的转变——汉晋文学思维向度的拓展 |
郑 伟 14 |
6 |
|
浅析东晋山水文学的兴起 |
王明丽 16 |
6 |
|
王梵志诗人称代词研究 |
陈 瑾 18 |
6 |
|
灵心善感两相宜:李商隐诗歌简论 |
冯庆磊 20 |
6 |
|
试论杜牧的军事诗文创作 |
王笑梅 22 |
6 |
|
多情一曲伤千秋——《雨霖铃》动人心弦的魅力所在 |
田亚娟 25 |
6 |
|
儒与道——论李清照诗词创作的异旨 |
王 云 27 |
6 |
|
文天祥《过零丁洋》新解 |
马文增 32 |
6 |
|
论《赵氏孤儿》的悲剧意蕴 |
曹轶婷 34 |
6 |
|
还原潘金莲形象 |
马海峰 36 |
6 |
|
“西游”故事创作主旨的嬗变 |
童 静 38 |
6 |
|
论《荡寇志》的治国思想 |
白丽艳 40 |
6 |
|
《氓》之新解 |
王建辉 4 |
7 |
|
建安五言诗比兴艺术考察 |
张国超 6 |
7 |
|
唐初权力话语与《艺文类聚》的编撰 |
韩建立 11 |
7 |
|
也谈《春江花月夜》的三重艺术境界 |
王长伟 14 |
7 |
|
“风”情万种——论李白诗词中风的意象内涵 |
谷淑雨 16 |
7 |
|
岑参诗歌与中唐诗变 |
文迪义 17 |
7 |
|
万化归一是平淡——论苏轼诗歌理论历程 |
陈玲玲 20 |
7 |
|
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
缪怡婷 23 |
7 |
|
试论宋代文人对朱淑真与李清照诗文的不同接受心态 |
梁 青 25 |
7 |
|
诗性思维与修辞策略——以唐宋诗词为例 |
李 园 28 |
7 |
|
皖南山水田园诗初探——以唐宋时期流寓皖南地域诗人为例 |
王雅楠 李飞腾 宋壮壮 30 |
7 |
|
清传奇与黄梅戏《桃花扇》中侯李故事结局的比较 |
杜飞燕 34 |
7 |
|
纨绔主义观照下的贾宝玉形象 |
王雅丽 36 |
7 |
|
花开两朵,源出一根——贾宝玉与安骥人物形象比较 |
朱贤晖 39 |
7 |
|
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明湖居听书》水仙祠联语探源 |
郑 莹 43 |
7 |
|
试论《左传》之“哭” |
曹祎黎 4 |
8 |
|
《曹刿论战》注商三则 |
付 琼 7 |
8 |
|
《卜居》《渔父》作者探析——以问答之体的考察为主 |
马军峰 马丹丹 9 |
8 |
|
从唐传奇《柳毅传》看元杂剧《柳毅传书》的世俗化转变 |
王 辉 11 |
8 |
|
论王安石诗中的“松”“竹”意象 |
张晓凤 14 |
8 |
|
刘龙田刊本《西厢记》插图对文本的阐释 |
丁 喆 张祝平 17 |
8 |
|
孟称舜《娇红记》中婢女飞红的爱情观 |
曹仪婕 20 |
8 |
|
近十年来蒙古族诗人法式善研究综述 |
袁莹莹 22 |
8 |
|
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红白杜鹃花》的人物形象分析 |
李 梅 25 |
8 |
|
《诗经·周南·汝坟》诗旨探微 |
唐启萍 4 |
9 |
|
论谢朓山水诗的观物模式 |
李真真 7 |
9 |
|
“近乡情更怯”的几种理解 |
程倩云 9 |
9 |
|
论王孟“山水之志”及其山水诗的差异 |
赵雪珍 10 |
9 |
|
借鉴创新 承前启后——由《游仙窟》看小说由志怪到传奇的演变 |
林凤华 13 |
9 |
|
从《唐诗三百首》“别”窥唐代文人人生路 |
李建敏 14 |
9 |
|
浅析萨满教在维吾尔文学中的体现 |
海丽恰姆·买买提 范学新 16 |
9 |
|
袁说友《成都文类》研究综述 |
胡 钰 18 |
9 |
|
进退出处 谁识其心——试谈刘因及其诗 |
方 翠 20 |
9 |
|
论《窦娥冤》的“非悲剧性” |
栗康婷 22 |
9 |
|
《水浒传》叙事技巧探析 |
洪 扬 24 |
9 |
|
脂粉英雄——“双性同体”透视下的王熙凤 |
胡艳平 26 |
9 |
|
桑意象的文化内涵及其演变 |
韩惜花 4 |
10 |
|
浅析杜甫成都诗与夔州诗气候描写之差异 |
刘 瑶 7 |
10 |
|
中唐诗人刘商生卒年考辨 |
郝允龙 10 |
10 |
|
略论宋词的形式与音声之美 |
和 谈 居马拜·叶尔肯 13 |
10 |
|
略论朱熹眼中的王安石 |
张艳玲 15 |
10 |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创作时间考辨 |
刘子俊 17 |
10 |
|
《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以士人形象为例 |
刘倩倩 19 |
10 |
|
浅析元好问《鹧鸪天》词中的隐逸与道家情怀 |
毕宇甜 21 |
10 |
|
论吴国伦的乐府诗创作 |
陈晓云 23 |
10 |
|
浅谈《金瓶梅词话》中猫意象的艺术功能 |
常 艳 25 |
10 |
|
《鸳鸯针》的历史反思与遗民情结 |
杜明娜 27 |
10 |
|
徐釚生平考述 |
陈慧丽 30 |
10 |
|
《花名宝卷》初探 |
袁 野 33 |
10 |
|
论《左传》中谏言的艺术特征 |
郭惠芬 4 |
11 |
|
论王维寄情山水所体现的庄子思想 |
吕晓蒙 舒大清 6 |
11 |
|
神秀之作血泪篇 |
|
|
|
——从人生经历探李煜词风之变 |
金白梧 9 |
11 |
|
耶律铸送别诗论析 |
王乾君 12 |
11 |
|
鲁智深和郭靖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 |
程 波 14 |
11 |
|
以《弘治抚州府志》补遗《全宋诗》 |
左国春 尧 娜 17 |
11 |
|
浅析明清之交小说图赞的发展及其艺术价值 |
|
|
|
——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视角 |
李 慧 张祝平 19 |
11 |
|
女扮男装背后隐藏的双性恋倾向——以“梁祝”为例进行探讨 |
时云婷 21 |
11 |
|
《离骚》中的植物名称研究 |
刘 蒙 4 |
12 |
|
楚辞“乱曰”的内涵及功用——以《离骚》《招魂》《九歌》为例 |
陈志霞 6 |
12 |
|
汉代公羊学影响下的伍子胥形象 |
蒋昕宇 8 |
12 |
|
《三国志》文武官员人物描写对比研究 |
吴 维 10 |
12 |
|
“汲冢竹书”的发现和整理 |
赵 曦 12 |
12 |
|
刘商诗歌中的道教情愫 |
郝允龙 14 |
12 |
|
尤怜几重眉黛——论《花间集》中的“眉” |
常丽梅 16 |
12 |
|
奇情与奇趣 |
|
12 |
|
——凌濛初和李渔婚恋题材拟话本的审美异同 |
于新未 王引萍 18 |
12 |
|
贾迎春的“二木头”性格分析 |
宋百灵 21 |
12 |
|
|
|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以《上海的狐步舞》为例分析新感觉派小说的移植性和变异性 |
沈日方 41 |
1 |
|
试论张爱玲作品中的怀旧意识 |
李 丽 44 |
1 |
|
跨越时空的爱恨——浅析《果园城记》参差对照艺术 |
周 青 周 坤 46 |
1 |
|
为革命奋斗的女性话语——浅析《青春之歌》女性革命追求道路 |
陈 璇 49 |
1 |
|
被拯救与收编的女性——试论浩然《艳阳天》“中间人物”孙桂英形象 |
李彦凤 51 |
1 |
|
晚年丁玲创作中政治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冲突 |
沈 颖 53 |
1 |
|
吴然儿童散文创作探勘 |
吕艳慧 55 |
1 |
|
在困顿与失意中行走——海子诗歌孤独性成因探析 |
李 正 56 |
1 |
|
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生态意识探析 |
蔡晓琼 58 |
1 |
|
“淡墨”丹青绘西南——陈朝慧散文文化意蕴探勘 |
刘 伟 59 |
1 |
|
浅析地域文化对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创作的影响 |
朱君秋 61 |
1 |
|
《花旦》映射出的西吉文学之乡的写作特色 |
韩 柳 63 |
1 |
|
论格非《江南三部曲》中的女主角形象 |
顾江冰 66 |
1 |
|
地域文化视阈中窦红宇小说《斑铜》探析 |
崔 敏 70 |
1 |
|
生存困境中的道德坚守——《天行者》中民办教师的英雄形象 |
李 雪 71 |
1 |
|
行走在唯美追求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徐志摩 |
胡小凤 29 |
2 |
|
五四乡土小说与寻根小说悲剧内涵论 |
王晓恒 31 |
2 |
|
论郁达夫《迟桂花》的美学意蕴 |
齐慧爽 33 |
2 |
|
鲁迅与张爱玲 |
李 丽 34 |
2 |
|
雷妍小说中的婚恋观 |
龙 吟 36 |
2 |
|
文革小说《青春》的文本特征研究 |
李彦凤 37 |
2 |
|
浅析三毛作品中的情感立意 |
丁 婉 40 |
2 |
|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黑骏马》 |
刘 艳 41 |
2 |
|
一个山村女孩儿在冲突中的选择与追求——谈谈《哦,香雪》中香雪形象的塑造 |
高明珠 43 |
2 |
|
人间悲悯最伤情——感悟杨绛的“愧怍” |
朱 晖 46 |
2 |
|
“前尘往事断肠诗,侬为君痴君不知” |
|
|
|
——浅析舒婷“说不出”的爱情诗歌 |
周 青 周 坤 48 |
2 |
|
余华小说中的“双线”父亲情结探析 |
李 梅 50 |
2 |
|
从文化交流的视角分析艾克拜尔·米吉提与李娟的作品 |
李清美 范学新 51 |
2 |
|
论《丰乳肥臀》对古代志怪类文学的传承 |
郭伟平 53 |
2 |
|
一部中年人的爱情“童话”故事——论朱天心《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 |
江心琦 55 |
2 |
|
坚守在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卢一萍作品浅析 |
张国涛 57 |
2 |
|
论佛教影响下的冰心小诗创作 |
马天保 38 |
3 |
|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笔下的“异乡”上海 |
李 鑫 40 |
3 |
|
论张爱玲笔下的摩登女人 |
齐慧爽 41 |
3 |
|
论《钟鼓楼》的历史和人生观照 |
王晨倩 43 |
3 |
|
语域理论视角下《生死疲劳》中的权势关系构建 |
赵丽丽 成汹涌 46 |
3 |
|
女性与实物的备忘录——评朱天文的《巫言》 |
周 环 49 |
3 |
|
中国哈萨克族当代文学的故乡抒写 |
翟晓娜 祁晓冰 51 |
3 |
|
“爱”的四种姿态——谈辛夷坞小说中对“爱”的语义修辞建构 |
毛晶晶 53 |
3 |
|
鲁迅诗学观念及诗歌评价标准——从“中国最为杰出抒情诗人”说起 |
赵 敏 49 |
4 |
|
“五四”时期周作人的民间视角研究 |
林英魁 52 |
4 |
|
简析巴金《憩园》中的服装设置与人物塑造 |
孙 畅 54 |
4 |
|
一种故事,两种讲法——《铁道游击队》与《辛俊地》比较研究 |
李彦凤 56 |
4 |
|
解读叶尔克西与哈依霞作品中的女性主义 |
李璐珂 59 |
4 |
|
论贾平凹小说中的神秘叙事 |
张宇男 61 |
4 |
|
对新世纪女性文学批评的思考 |
张隆海 62 |
4 |
|
浅论20世纪后期新历史小说之产生 |
刘 娟 64 |
4 |
|
无可奈何花落去——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长恨歌》中的爱情 |
彭 飞 67 |
4 |
|
《暗示》:承续与转折 |
廖述务 69 |
4 |
|
矛盾的复合体——巴金《家》的叛逆者形象觉慧再解读 |
李彦凤 29 |
5 |
|
新时期问题小说对当下的意义 |
李天玲 33 |
5 |
|
谈叶圣陶早期童话作品的真善美 |
文 君 36 |
5 |
|
空虚背后的个体狂欢——从《顽主》看王朔创作的精神困顿 |
李 正 37 |
5 |
|
中西方诗学的交汇——浅析戴望舒诗歌的审美形态 |
张博文 39 |
5 |
|
新疆作家李娟散文研究 |
吴绍英 42 |
5 |
|
浅谈老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现实原型 |
王体辉 44 |
5 |
|
白鹿原上的“白狼”——黑娃 |
董业铎 梁 好 47 |
5 |
|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诗性叙事 |
郑 红 48 |
5 |
|
鲁迅与蒋光慈小说创作的复仇叙事比较 |
崔芳芳 43 |
6 |
|
论鲁迅杂文的批判艺术——浅谈“骂”现象 |
尚新玉 46 |
6 |
|
《背影》亲情内涵新解 |
姬焕焕 49 |
6 |
|
巴金《家》的三种爱情模式及意义简论 |
李彦凤 51 |
6 |
|
自我与时代的纠缠——论穆旦20世纪50年代的诗歌创作 |
张 俊 54 |
6 |
|
从小说回目管窥金梁武侠小说的现代转型 |
辜学超 57 |
6 |
|
女性主体意识的探寻——王安忆《弟兄们》中姐妹情谊的解读 |
赵军荣 60 |
6 |
|
小说《人生》表达技巧的管窥之见 |
董业铎 刘旭芳 马晓琳 62 |
6 |
|
“无爱人间,无力回天”——《伤逝》悲剧缘由探析 |
李莎莎 45 |
7 |
|
巴金小说《家》的女性形象与男性意识 |
李彦凤 49 |
7 |
|
节制的忧伤——朱英诞《流浪人之歌》赏析 |
王 丽 52 |
7 |
|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悲剧及其原因分析 |
赵军荣 54 |
7 |
|
当代游记中的新疆形象——浅析内地、海外人士眼中的新疆形象 |
赵婷婷 薛更平 成湘丽 56 |
7 |
|
巧珍的大格局 |
董业铎 刘旭芳 王路涵 58 |
7 |
|
灵魂与语言的相遇——昌耀《紫金冠》解读 |
万 冲 59 |
7 |
|
当女性希望之光遭遇时代现实之殇——读《落叶满长安》 |
郭福平 刘雅倩 61 |
7 |
|
论方方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悲剧美 |
周 维 62 |
7 |
|
写作主体人格视野下的曹文轩的成长小说 |
韩彩虹 66 |
7 |
|
一场“民心所向”的牺牲——从《金陵十三钗》看女性作家笔下的妓女形象 |
王扶桑 68 |
7 |
|
初探历史类型小说 |
王丹颖 70 |
7 |
|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分析 |
阮秋娜 27 |
8 |
|
论鲁迅的批判精神 |
李 兵 29 |
8 |
|
试分析郁达夫小说浓郁的现代主义色彩——以《沉沦》的创作为例 |
潘 帅 31 |
8 |
|
论靳以散文中的坚贞至情 |
吴 敏 33 |
8 |
|
张爱玲何以“传奇” |
张明林 35 |
8 |
|
浅析赵清阁小说《杜丽娘》 |
陈丽波 38 |
8 |
|
清传奇与新版昆曲《桃花扇》中侯李故事结局的比较 |
傅婷雯 41 |
8 |
|
《废都》之修辞学解读 |
张昊琰 43 |
8 |
|
《丰乳肥臀》的原型解读——以生殖崇拜、命运难违、征兆显现为例 |
周 欢 44 |
8 |
|
一位老人在“清白”与“污点”之间的涅槃历程——赏析薛忆沩的《空巢》 |
左亚洲 47 |
8 |
|
《匆匆》的修辞艺术 |
陈雪妍 29 |
9 |
|
长者之风:论茅盾对沉樱小说的批评 |
曹 然 31 |
9 |
|
浅论梁实秋文化心理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 |
杨开浪 33 |
9 |
|
《骆驼祥子》破折号运用分析 |
王春杰 35 |
9 |
|
文化认同与原乡归依——论余光中乡愁诗的民族化特色 |
李 正 37 |
9 |
|
言外之意的意象美——浅析《残月》 |
马彦梅 38 |
9 |
|
认知视域下莫言作品《蛙》的隐喻研究 |
毛晶晶 40 |
9 |
|
阎连科与莫言作品对比阅读 |
燕淑梅 42 |
9 |
|
人性在艰难条件下的突围——以残雪小说《新生活》为例 |
仲芳芳 45 |
9 |
|
《丰乳肥臀》中恋母情结的四个维度 |
王 岩 47 |
9 |
|
《天香》里的两重心灵景象 |
李诗涵 50 |
9 |
|
古今浪漫主义作品穿越情节比较 |
陈晓旭 53 |
9 |
|
朱自清先生和他的新诗 |
赵晓梅 35 |
10 |
|
中国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分析——以觉新、瑞宣、文清为例 |
徐晓妍 38 |
10 |
|
贾赦与高克定形象中人伦情感缺失比较研究 |
沈笑笑 王菊艳 43 |
10 |
|
朱湘情爱世界的背离与统一 |
邢冰雁 46 |
10 |
|
论《边城》的湖湘文化特色 |
李 婷 49 |
10 |
|
论《湘行散记》的“俗气” |
张 俊 51 |
10 |
|
论孙健忠小说的土家族文化意识构成 |
杨新友 54 |
10 |
|
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民”情和“市”相 |
周晨燕 57 |
10 |
|
林清玄散文浅析 |
贺晓玲 59 |
10 |
|
由人到鬼的蜕变——《人,又少了一个》人物外貌赏析 |
张冬梅 62 |
10 |
|
浅析滕肖澜小说中的月亮意象 |
田青仙 63 |
10 |
|
《泥霞池》:底层生命和民间伦理的深情触摸 |
张学敏 65 |
10 |
|
浅析徐则臣小说“到世界去”的主题内蕴 |
张裕晋 67 |
10 |
|
论老舍自传体小说中暴露的童年经验 |
王宗辉 23 |
11 |
|
美丽的忧愁——浅析《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
陈金芝 26 |
11 |
|
论报人生活对刘云若小说创作的影响 |
张 偲 28 |
11 |
|
简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孟玉楼和白流苏的形象为例 |
王 珊 31 |
11 |
|
论穆旦诗歌的家国情怀 |
史红华 34 |
11 |
|
论张承志《绿夜》中的诗意体现 |
陈 雪 36 |
11 |
|
《人生》:高加林的成长悲剧解读 |
李 慧 38 |
11 |
|
扎西达娃小说康巴文化原型解读 |
任文贤 40 |
11 |
|
难以掌控命运的惶惑——浅析阿来《尘埃落定》主人公二少爷的悲剧结局 |
张 恒 43 |
11 |
|
李锐小说研究综述 |
许菲菲 45 |
11 |
|
从《赡养上帝》谈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思想价值 |
赵彦琴 51 |
11 |
|
由《忆菊》初探闻一多诗歌创作的潜质 |
白 玉 25 |
12 |
|
从情感缺失到人性缺失的孤独意识 |
|
|
|
——从沈从文《神巫之爱》说起 |
罗秋香 27 |
12 |
|
由《金锁记》浅析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
冯梦秋 30 |
12 |
|
论王小波早期小说的思想倾向 |
|
|
|
——以短篇小说《猫》为例 |
杨开浪 34 |
12 |
|
简论当代中国官场小说的美学价值 |
敖永红 李美清 36 |
12 |
|
黑暗世界的烛照 |
|
|
|
——以柏拉图“洞喻”理论阐释莫言《檀香刑》 |
齐 菲 37 |
12 |
|
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 |
|
|
|
——试论《天·藏》中的“身体叙事” |
田佩佩 40 |
12 |
|
|
|
|
外国文学研究 |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黑人女性主体的追寻 |
卿丽园 73 |
1 |
|
反传统:《情人》文本呈现的“新小说”因子 |
谢姗姗 75 |
1 |
|
“人之本质”之思——论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信》 |
王琳琳 78 |
1 |
|
凯·瑞安的日常生活诗学 |
何 颖 80 |
1 |
|
成功还是失败——《逃离》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
刘家妠 83 |
1 |
|
女性哥特视野下的《凯林奇郡的遗产房》——德拉布尔的自我突破 |
曾佑强 86 |
1 |
|
竹内好对鲁迅和幻灯事件的理解——以《藤野先生》的翻译为中心 |
刘小霞 60 |
2 |
|
谭恩美小说《接骨师的女儿》的叙事艺术 |
葛志薇 65 |
2 |
|
浅谈《当你老了》中的爱情 |
邹 创 56 |
3 |
|
加缪小说中的斗士精神情结 |
杜彩风 57 |
3 |
|
浅析《春香传》中春香的封建叛逆性 |
李美丹 成 意 59 |
3 |
|
被选中的史诗:《贝奥武甫》手稿经典化历程考略 |
史敬轩 72 |
4 |
|
从净化到快感——试析亚氏《诗学》中的悲剧精神 |
赵莉莎 77 |
4 |
|
莎士比亚喜剧中丑角的独特审美价值——以《仲夏夜之梦》为例 |
罗娴咏 79 |
4 |
|
美国小说的兴起与查尔斯·布鲁克顿·布朗 |
陈 榕 81 |
4 |
|
论《项链》中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 |
王 宁 85 |
4 |
|
心理分析视域下《湖边旅店》人格机制探析 |
罗 燕 张智敏 86 |
4 |
|
木山英雄的学术突破 |
黄娇娇 88 |
4 |
|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
|
|
|
——以《德威特夫妇来到峡谷农庄》和《吾友茱蒂丝》为例 |
齐晓迪 祁晓冰 91 |
4 |
|
艾丽丝·门罗小说集《逃离》中女性形象分析 |
董 星 51 |
5 |
|
民族的悲歌,时代的抗争——论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 |
任洁敏 53 |
5 |
|
《马丁·菲耶罗》与《堂·塞贡多·松布拉》中“高乔人”形象建构的比较 |
史嘉琦 55 |
5 |
|
艰难的“破戒”——再读岛崎藤村《破戒》 |
李海浩 59 |
5 |
|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无名的裘德》创作的影响 |
王 翠 63 |
6 |
|
《菲利普斯堡的婚事》中的“暴发户”形象 |
李 烨 66 |
6 |
|
食物:解读《魔幻玩具铺》中父权的建立与解构 |
曾佑强 69 |
6 |
|
解读《大提琴手戈修》中的人与动物的和谐 |
王信峰 刘慧敏 71 |
6 |
|
莱辛《高原牛的家》中复调的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 |
龚芳明 73 |
6 |
|
慈善的地主——析果戈里的《旧式地主》 |
段玲玲 71 |
7 |
|
关于西村时彦治骚成就的研究综述 |
倪 歌 73 |
7 |
|
丛林女孩的孤独生涯与内心焦虑 |
|
|
|
——从新弗洛伊德主义视角剖析《我的光辉生涯》的女主人公 |
吴 丹 75 |
7 |
|
试论短篇小说阅读中的四个分析要素——以《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为例 |
艾喜荣 78 |
7 |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托马斯·品钦的小说创作艺术 |
高 锋 80 |
7 |
|
珍妮特·温特森小说中的性别表演 |
|
|
|
——以《橘子不是惟一的水果》和《给樱桃以性别》为例 |
杨 芳 83 |
7 |
|
论《虎妻》的“和解”主题 |
李树欣 85 |
7 |
|
浅析《老人与海》中小男孩的象征意义 |
李红霞 48 |
8 |
|
权欲的悲剧——对《国王的人马》中威利的拉康式精神分析 |
杨佩玲 51 |
8 |
|
解析多丽丝·莱辛《高原牛的家》中小人物疲乏的理想 |
龚芳明 54 |
8 |
|
试论山崎丰子小说的大众性 |
郭彦姝 56 |
8 |
|
女性哥特在《蜜儿·阿·赫里班》中的继承与超越 |
曾佑强 59 |
8 |
|
小飞侠,大英雄——《彼得潘》的神话原型探究 |
许央央 57 |
9 |
|
爱与疏离的寓言——从《玛丽·考克伦》看舍伍德·安德森的十年书写 |
赵蔚榕 59 |
9 |
|
从反戏剧特征看《等待戈多》的象征意义 |
刘琳慧 61 |
9 |
|
浅析君特·格拉斯笔下的半人半动物型“丑男”形象及其寓意 |
韩海燕 64 |
9 |
|
生态女权主义下《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然与选择 |
舒思成 67 |
9 |
|
米兰·昆德拉《告别圆舞曲》的结构分析 |
高伟玲 69 |
9 |
|
逃和不离——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本能诱惑和惯性依赖 |
周 璇 71 |
9 |
|
《觉醒》中的大海意象与爱德娜的“堕落” |
张金玲 69 |
10 |
|
从艾玛·沃特森的He For She运动演讲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子》看女性独立的意义 |
廖丹丹 72 |
10 |
|
新加坡华裔作家尤今人物游记对“他者”文化的叙事策略研究 |
赵志刚 74 |
10 |
|
新古典主义代表作家约瑟夫•艾迪生与理查德•斯梯尔的新闻成就 |
张墨飞 54 |
11 |
|
弗吉尼亚•伍尔夫笔下的家庭世界——以《到灯塔去》为例 |
倪坤鹏 57 |
11 |
|
《洛丽塔》的叙事艺术与立体主义的审美效果 |
王 荣 59 |
11 |
|
追寻心灵的自由 |
|
|
|
——解读《机缘》《匆匆》《沉寂》的二元对立 |
王亚单 岳国法 62 |
11 |
|
基于文体、文学的角度再读童话《丑小鸭》 |
朱晓红 42 |
12 |
|
《涅朵奇卡》的主题及形象分析 |
魏超群 44 |
12 |
|
莫泊桑的婚姻爱情观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
黄 菊 46 |
12 |
|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命运 |
刘萌萌 48 |
12 |
|
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理念 |
邹 娴 50 |
12 |
|
赫索格的理想追寻与自我重塑之旅 |
吴伟萍 52 |
12 |
|
|
|
|
比较文学研究 |
解读女性自我认知——《锦绣谷之恋》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比较分析 |
何 超 88 |
1 |
|
比较分析《芒果街上的小屋》与《呼兰河传》 |
孙名谣 91 |
1 |
|
从《俄狄浦斯王》和《孔雀东南飞》看中西悲剧精神的异同 |
郑 琛 60 |
3 |
|
王戎与葛朗台吝啬鬼形象比较 |
叶苏贤 62 |
3 |
|
艾特玛托夫与张承志审美追求比较研究 |
王雅敏 64 |
3 |
|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李艳艳 93 |
4 |
|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艾特玛托夫及其小说研究 |
陈 晓 64 |
5 |
|
本土经验与非中国性——再论穆旦对“艾略特传统”的学习与转化 |
程振兰 66 |
5 |
|
王维和松尾芭蕉禅诗的比较分析 |
邱文婷 61 |
8 |
|
回回识宝故事与蒙古族识宝故事比较 |
张晓珂 64 |
8 |
|
描述与探寻——论《第四病室》与《第六病室》在主题倾向上的差异 |
黄慧辰 74 |
9 |
|
古米廖夫诗歌中的中国形象 |
张艳婷 78 |
9 |
|
诗性自我下的童眼与童情 |
|
|
|
——《呼兰河传》与《芒果街上的小屋》异同比较 |
茆欣恬 65 |
11 |
|
《圣经》的文学价值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
李 燕 李建军 56 |
12 |
|
中国文学文本中的替罪羊机制研究 |
|
|
|
——以《淮南子》《三国演义》《白鹿原》为例 |
田桂丞 58 |
12 |
|
试论南高与鲁迅笔下的“多余人”形象 |
郭文斗 60 |
12 |
|
|
|
|
文学理论研究 |
论诗学范畴兴的两种表现形态 |
王晓明 93 |
1 |
|
浅谈“接受理论” |
韩莹莹 95 |
1 |
|
论叶嘉莹对词之美感特质文化成因的探讨 |
杨梅英 67 |
2 |
|
文学阅读活动的诠释学向度 |
刘永成 66 |
3 |
|
尼采悲剧美学探讨 |
刘永成 95 |
4 |
|
浅论《人间词话》中“隔”与“不隔” |
储 旭 97 |
4 |
|
论《文选序》在文学自觉中的意义 |
高思莉 87 |
7 |
|
新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纂中的时段分期 |
王应平 89 |
7 |
|
“经典”的发展与修正 |
申贝贝 94 |
7 |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综述 |
李亚婷 66 |
8 |
|
从味觉的生理学角度分析司空图的“味外之味” |
马颖杰 80 |
9 |
|
李渔及《闲情偶寄》研究综述 |
张 婧 庞瑞东 82 |
9 |
|
21世纪以来叶燮《原诗》研究综述 |
董芳芳 84 |
9 |
|
非虚构基本问题研究 |
黄 慧 86 |
9 |
|
浅析拉康镜像理论的来源及建构 |
李 慧 90 |
9 |
|
从《斐德诺篇》看柏拉图的修辞观 |
周小莉 78 |
10 |
|
陆机《文赋》的抄本及译本考述 |
黎思文 80 |
10 |
|
张说的“完美”文质理想 |
陆双祖 68 |
11 |
|
谈《二十四诗品》“纤秾”的隐含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内涵 |
李 松 70 |
11 |
|
朱熹艺术风格论:平淡、雄健 |
李 赛 72 |
11 |
|
《文心雕龙》“术”的范式意义 |
|
|
|
——与论文之“法”的内在关联 |
任小青 63 |
12 |
|
从“权威”到“缺位” |
|
|
|
——当代西方文论对作者理论的阐释 |
马逸群 66 |
1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