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称 |
文章名 |
作者(月份-页码) |
|
|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
|
|
|
《孟子》论辩艺术之微探 |
陈晶晶 1-4 |
|
论《离骚》中的北方文化因素 |
杨梅燕 1-7 |
|
孔融——传统礼教的守护者 |
顾 静 1-10 |
|
从《声无哀乐论》看嵇康的美学观 |
刘晓玉 1-12 |
|
陶渊明咏史诗中的人生定位 |
王伶俐 1-15 |
|
浓墨工笔共展画卷 清词丽句同绘诗篇——《三峡》与《与朱元思书》对比赏析 |
李建敏 1-17 |
|
谈《西洲曲》中的“变”与“不变” |
翟明女 1-19 |
|
俳谐赋兴盛的政治原因 |
陈雪娇 1-20 |
|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的处世哲学管窥 |
吴海跃 1-22 |
|
笼着轻纱的梦——论《后赤壁赋》悲愁情感的表达艺术 |
程朝晖 1-24 |
|
试论张可久的咏史怀古散曲 |
张晓晓 1-26 |
|
浅析《西游记》明代插图本对孙悟空性格的阐释 |
|
|
——以孙悟空的“跪拜”为例 |
张 鹏 张祝平 1-29 |
|
心头事 眼前景 平常语——归有光小品散文的抒情艺术 |
刘人庆 1-32 |
|
论清初蕉园诸子的女性自主意识 |
温苏珊 1-34 |
|
让生命亮出最初的光彩——《红楼梦》中以贾宝玉为视角的生命观探究 |
郭惠芬 1-38 |
|
《诗经》中女子对爱情主动的原因探析 |
骆贞辉 2-4 |
|
试以文献学的方法观照《论语》中的文教思想 |
王 辰 2-6 |
|
从《魏公子列传》透视人性之深 |
韩 华 2-8 |
|
因人而异:孔融的严守礼教 |
张 洁 2-10 |
|
建安七子公宴诗的价值 |
吴燕飞 2-12 |
|
《归去来兮辞》述评 |
倪玉梅 2-14 |
|
论庾信对北魏文化融合的作用 |
何莘茹 2-19 |
|
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析论 |
叶淑媛 牛 丽 2-21 |
|
宋以前山水文发展小史 |
张立民 2-24 |
|
从爱情故事的处理看唐、元儒生女子的社会地位 |
|
|
——《莺莺传》《西厢记》之比较 |
文迪义 2-27 |
|
明刻《水浒传》插图对梁山受招安事件的诠释 |
陆 敏 张祝平 2-29 |
|
《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现实性人格色彩 |
乔华瑜 2-33 |
|
从宝玉挨打看贾政其人 |
董学勤 2-35 |
|
《诗经》中思妇原型的流变(一) |
马理叶 唐 鹏 3-4 |
|
试论《诗经·国风》的艺术特色 |
韩蕾蕾 3-6 |
|
略论老子之“道”的内涵及其规律 |
胡桂红 孙丽秀 3-8 |
|
论孔子的“储藏”之“隐” |
王育婧 3-10 |
|
梦的解析——试论《庄子》中梦的哲学内涵与人生指向 |
江梅玲 3-12 |
|
项羽“非战之罪”辩 |
周长青 3-15 |
|
解读司马迁的悲剧命运感——以《史记·滑稽列传》为例 |
马 凤 3-17 |
|
从刘备的语言看其“长厚似伪”特点 |
粟煜斯 3-19 |
|
嵇康的审美人格与当今大学生审美人格的构建 |
李 丹 漆 娜 冉 婧 3-21 |
|
《洛神赋》企慕主旨探微 |
许 丽 3-24 |
|
陶渊明诗文中的“爱”字研究 |
马轶男 胡桂红 3-25 |
|
陶渊明“真实”人生的当代价值 |
王晓婷 3-28 |
|
情到深处人自痴——柳永创作心态浅论 |
程朝晖 3-30 |
|
论耶律楚材家族文学的艺术特色 |
和 谈 3-33 |
|
老来更重桑梓情——明代诗人许彬晚年诗歌例析 |
魏伯河 3-36 |
|
论杜十娘悲剧的自身原因 |
杨海萌 3-39 |
|
论李娃和杜十娘的人物命运 |
刘 亭 3-42 |
|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试论晴雯之死 |
梁 琨 3-45 |
|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试析中国古代“弃妇”命运的悲剧 |
赵安平 3-47 |
|
《豳风·七月》作者身份考 |
张 鹤 4-4 |
|
以“射礼”之目光看“射不主皮” |
向 格 4-7 |
|
谢朓论诗“感激顿挫过其文”的再探讨 |
|
|
——兼论钟嵘《诗品》的材料组织形式与近世诗人批评方法 |
王尔阳 4-9 |
|
刘希夷诗歌在初唐不被重视之缘由微探 |
王小艳 4-13 |
|
论权德舆的赠序文中的亲情表达 |
王 丽 4-15 |
|
试论《全宋词》北宋词里的“箫”的功能 |
哈 燕 4-18 |
|
论《宋词三百首》中登高题材的情感内涵 |
贺 灵 4-20 |
|
从精神层面看柳永词对王重阳的影响 |
沈 月 左洪涛 4-23 |
|
以文本细读法还原一个不一样的宋江 |
孙立志 4-26 |
|
“天齐”为北极太一神考辨 |
李 岩 4-28 |
|
尊词之体 辨词之性——王士禛词论之文体论发微 |
郭乾隆 4-33 |
|
名士风流——绍兴古诗文中的酒文化 |
赵丹萍 4-36 |
|
浅谈孔子的诗学理论及其影响 |
吕艳波 5-4 |
|
略论《庄子》的文学艺术成就 |
胡桂红 马轶男 5-6 |
|
论魏晋六朝山水游观与人物品藻的逸气 |
翟秀峰 孙茜蕾 5-8 |
|
《二十四诗品·自然》解读 |
孙丽贞 5-10 |
|
唐后期藩镇割据的乱世写照——从历史背景解读唐传奇小说《柳毅传》的写作主题 |
李 鑫 5-12 |
|
豁达、洒脱的人生境界——读曾巩《送李材叔知柳州序》有感 |
张建会 5-14 |
|
情感与哲理——前后《赤壁赋》比较研究 |
夏梦薇 5-16 |
|
从《心坚金石传》到《霞笺记》——兼论明传奇对短篇白话小说的改编 |
丁雪松 5-18 |
|
清代蒙古族诗人和瑛与《易简斋诗钞》 |
王 敏 5-21 |
|
简论扬州古典园林楹联的艺术 |
甄文婷 葛 平 陈 婷 5-23 |
|
毁灭与辉煌:论中国原始神话的悲剧性——以上古个体神话为例 |
丁玉珍 6-4 |
|
壮族神话《布伯斗雷王》的悲剧性分析 |
胡月馨 6-7 |
|
《鬻子》真伪考 |
马晨雪 6-8 |
|
书写情感世界——浅论书法艺术的情感性 |
陈 涛 6-11 |
|
东魏北齐汉化及其文教建设——兼和陈寅恪先生请教商榷 |
徐中原 6-14 |
|
博学 宏才 至情——浅谈唐传奇中狐的形象 |
王 辰 6-17 |
|
仕途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寄托说”之史料新审视 |
翁明鹏 6-20 |
|
《才调集》选诗是“各有编次”还是“随手排成”? |
邓 煜 6-22 |
|
浅论宋诗平淡美的创作意识 |
龙冬梅 6-25 |
|
《洛阳名园记》丛考之“湖园” |
李优优 6-27 |
|
浅谈辛弃疾爱国词作的源泉 |
李朝霞 6-29 |
|
论吴郡对范成大诗歌创作的影响 |
刘 亭 6-30 |
|
陆游早期诗歌选本《精选陆放翁诗集》版本源流考 |
王 丽 6-33 |
|
论明人对《文心雕龙》中刘勰之梦的研究 |
杨 倩 6-36 |
|
性灵触发,冶艳出俗——读沈仕《[南南吕·懒画眉]春闺即事》 |
李 越 6-40 |
|
从争执到超越——谈宋代到清代的词研究 |
陈 慧 陈 皛 6-42 |
|
顾太清词中的赏花情节 |
尚晓云 6-44 |
|
试论《古诗十九首》的闺怨孤独意识 |
张丽娜 王雅平 7-4 |
|
细读文本,探究“兰芝遣归之谜” |
陈 勇 7-6 |
|
论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静穆之境 |
江 婷 7-9 |
|
《曲江集》墓碑文研究 |
苏炳生 7-11 |
|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社会批判思想 |
陈加宏 7-14 |
|
家住成都万里桥——唐代诗人笔下的万里桥 |
邓 英 7-17 |
|
五代吴越幕僚诗歌初探 |
甘永有 7-19 |
|
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辛弃疾《摸鱼儿》艺术风格解读 |
潘 丹 7-22 |
|
《水浒传》中兵器描写文本功能之考述 |
牟 彪 7-24 |
|
论蒋士铨《临川梦》中“梦”的三个层次 |
王 丽 7-26 |
|
论曹雪芹的情爱观 |
王 坤 7-29 |
|
从刘姥姥眼中看贾府 |
吕艳波 7-31 |
|
《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引出的构思 |
张天邦 7-33 |
|
《诗经·小雅》声音意象研究 |
张明明 8-4 |
|
《古诗十九首》与《诗经》对比——从思念主体、表现手法、个体意识上分析 |
骆捷文 8-6 |
|
师从孔子 学习做人——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及其现实意义 |
白 丽 8-7 |
|
略论汉惠帝的缺位与复位 |
刘彩凤 8-10 |
|
静穆的伟大——《世说新语·雅量》解读 |
樊露露 8-12 |
|
从隐逸词看北宋文人的自适情怀 |
田瑞雪 8-14 |
|
论欧阳修词作中的民歌风格 |
杜巧月 8-16 |
|
论元杂剧《赵氏孤儿》对《史记·赵世家》的改编 |
蒲 兵 8-18 |
|
袁枚佚诗二首与佚札一通考述——兼及袁枚与法式善之交谊 |
刘青山 刘月辉 8-20 |
|
从《子不语》看袁枚的小说观 |
彭 琴 8-23 |
|
欲洁未曾洁 云空未必空——解读《红楼梦》中妙玉的双重身份 |
王晓红 8-25 |
|
《卷珠帘》与中国古代闺怨诗 |
李美歌 8-27 |
|
帝俊形象变迁研究 |
敖永红 9-4 |
|
《诗经》草木意象探析 |
乔晓培 9-6 |
|
《诗经》中征役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
李 莲 9-8 |
|
试论庄子的养生之道 |
池瑞花 马 凤 9-13 |
|
《垓下之围》的悲剧美及其生成艺术 |
张海涛 9-15 |
|
陶渊明的人际交往及其启示 |
方 秦 9-17 |
|
唐代诗人笔下的司马相如形象初探——以咏史怀古诗为探讨中心 |
马君毅 9-19 |
|
唐代题画马诗的文化内涵 |
殷 飞 9-21 |
|
关于柳宗元《亡妻宏农杨氏志》的部分解读——与李浩先生商榷 |
齐程花 周 垚 9-22 |
|
一心三轴 三矢一的——重读《莺莺传》札记 |
王 辰 9-24 |
|
《太平广记》中虎类精怪故事的文化内涵 |
尚晓云 9-26 |
|
试论黄庭坚的心性哲学 |
彭俊楠 9-28 |
|
复杂心态下的多重主题的交织复合——范成大使金诗的主题特色 |
薛玲岚 9-31 |
|
碑文难信 “辨正”未正——读《施耐庵塑像碑座文》《〈施耐庵墓志〉辨正》 |
马成生 9-33 |
|
吴兆骞科场获罪入狱考 |
马晓军 9-36 |
|
清代沈阳流人戴梓谪戍诗论 |
刘成宝 9-38 |
|
《歧路灯》中的“败家子”形象解读 |
李谷悦 9-39 |
|
历代女性作品所见古代女性生活理想 |
董艳艳 9-43 |
|
从《载芟》《七月》《公刘》看周祖在北豳的创业 |
王丽娟 10-4 |
|
浅析曹操诗文中的周公情结 |
徐颖瑛 10-8 |
|
历代诗文论中的曹丕、曹植诗文优劣之争 |
王亚洲 10-10 |
|
《文心雕龙》版本概述 |
姜洪真 10-12 |
|
论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形成 |
董 超 10-14 |
|
论唐传奇人神婚恋题材的实质 |
曹仪婕 曹仪敏 10-16 |
|
凄婉哀伤的《虞美人》词——以南宋前四家词为例 |
燕婷婷 10-18 |
|
试论《三国演义》中叙梦情节的文本功能 |
聂泽文 王引萍 10-20 |
|
陈圆圆与李香君形象异同初探 |
洪菱伟 10-23 |
|
男性视角下的爱情幻想——《聊斋志异》中的“双美”故事 |
杨麟舒 10-26 |
|
论昆剧《长生殿》中元杂剧的留存 |
吕 程 10-28 |
|
论戴梓的题画诗 |
刘成宝 10-33 |
|
《藏书题识》编撰收录情况与内容特点考 |
黄文彬 10-34 |
|
大笔浓墨绘彩山——黄恩彤《彩山赋》赏析 |
魏伯河 10-37 |
|
先秦审美精神演变——从《雅》到《九章》的“象”喻说起 |
任在喻 11-4 |
|
唐代试律诗诗题用典与唐代史鉴思想 |
朱 栋 雷一帆 11-6 |
|
论黄庭坚的“引陶入禅” |
陈婷婷 11-7 |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心路历程 |
王海波 11-13 |
|
晁补之女性词作的健康情调 |
张建伟 11-14 |
|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之宗教精神的阐释 |
王艳梅 11-16 |
|
《西游记》中的“游戏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
李 婷 11-18 |
|
《西游真诠》翠筠山房本与书业堂本图赞比较研究 |
李 慧 张祝平 11-21 |
|
从《野叟曝言》看夏敬渠的情爱观 |
魏 健 11-23 |
|
美的凋零——论燕梦卿与薛宝钗的人生悲剧 |
张沁芳 11-26 |
|
柳下惠事迹考述 |
周晓璇 12-4 |
|
《孔子诗论》与《毛诗序》解“诗”之比较 |
董业铎 徐 爽 12-6 |
|
司马迁与班固眼中循吏的不同 |
顾佳蓉 施顺飞 12-7 |
|
《史记》《汉书》中的项羽形象刻画的差别 |
顾馨誉 12-8 |
|
论陈叔宝及其文学集团的诗歌地位 |
杨淑敏 12-10 |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美学色彩 |
孙之龙 12-13 |
|
影弱犹自舞 一丛泣千春——论《虞美人》及其在宋南渡前的创作 |
燕婷婷 12-15 |
|
从民间东坡故事看民众期许中的文人品格 |
刘淑娜 12-18 |
|
由山水诗作观袁枚之真性情 |
孙红梅 12-21 |
|
也说贾政 |
邱丽梅 12-22 |
|
从陈其泰评点看《红楼梦》中的“真事隐” |
刘 玄 12-25 |
|
常州词派的观念嬗变及对苏辛词的接受 |
雷 雯 12-28 |
|
|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
|
细枝末节唤新生——浅析鲁迅《风波》中细节描写对主题的揭示、深化作用 |
乔雪玮 1-40 |
|
支克坚的阿Q革命论 |
吕漪帆 1-43 |
|
沈从文“都市文明批判”的成因探析 |
马娇娇 1-47 |
|
一个没有精神生活的存在——《雷雨》中鲁大海形象简析 |
范瑞刚 1-49 |
|
张爱玲小说中的家族人物关系微探 |
王卉娟 1-51 |
|
浅析存在主义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影响 |
沈 燕 1-55 |
|
发人深省的方鸿渐 |
王志芳 1-57 |
|
通向抒情的道路——从一则诗学日记管窥海子诗学观 |
马文明 1-59 |
|
语义方阵中《白鹿原》的白嘉轩形象研究 |
吴谦红 朱 媛 1-61 |
|
残酷的现实 浪漫的理想——试论刘醒龙《天行者》中民办教师形象及其塑造 |
陈 杰 1-65 |
|
再论《金陵十三钗》中的“救赎” |
尹雪智 1-67 |
|
试析莫言《蛙》中姑姑的“罪恶”观念与赎罪意识 |
王梦玲 陈绪石 1-69 |
|
论范宁先生的话本研究 |
朱祥竟 2-37 |
|
论《冬儿姑娘》特殊的叙事角度 |
周恬羽 2-40 |
|
从曹七巧看张爱玲的女性叙述 |
姜 幻 2-41 |
|
对照记——张爱玲与她笔下的几位女主角 |
姜姝君 2-46 |
|
生与死的冥想——《清塘荷韵》创作思想浅探 |
周 波 2-49 |
|
独特的艺术,拷问的深度——论《酒国》的艺术特色 |
赵常玉 2-50 |
|
音乐与文学的独特互动——关于中国当代音乐散文的跨学科研究 |
胡向玲 2-53 |
|
论“铁血亮剑”的剑文化溯源 |
谢 灵 2-57 |
|
浅谈鲁迅国民性改造体系的特点 |
巩佩丽 3-49 |
|
传统与现代:再论五四文学中的娜拉 |
阳利平 3-51 |
|
寻觅《雷雨》中的悲剧符号 |
张 跃 何 平 3-55 |
|
论周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
史红华 3-57 |
|
雷妍小说的女性视角 |
杨 静 3-60 |
|
浅谈《围城》的讽刺风格 |
胡海英 3-63 |
|
“叛军”的领舞:论北岛、芒克与《今天》的关系 |
张琳琳 3-66 |
|
试析路遥《人生》中人物的爱情观 |
李孝阳 3-68 |
|
论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中的文化之争 |
赵雯雯 3-71 |
|
王一梅童话研究述评 |
于宁志 3-73 |
|
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写作话语 |
任晓兵 杨婉琳 4-38 |
|
拉康主体欲望理论视野下的文本分析——以张爱玲《金锁记》为个案 |
崔 萌 4-42 |
|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艺术 |
宋国兵 陈厚奉 4-46 |
|
人性·乡村典型图景 |
王 崯 田 盼 4-48 |
|
穿透日常生活的迷雾——滕肖澜阅读札记 |
王兰燕 周红兵 4-50 |
|
鲁迅与茅盾历史小说的叙事学比较——以《铸剑》与《豹子头林冲》为例 |
李 雪 5-26 |
|
“平桥村”缘何成为鲁迅心中的“桃花源” |
刘志军 5-28 |
|
风俗是暴露吗?——以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为例探寻风俗描写的背后 |
朱 敏 5-30 |
|
张承志小说中的蒙古族音乐 |
拓明霞 5-32 |
|
余华后期作品中的感人因素 |
蔡 霞 5-35 |
|
试论黄佩华小说《百年老人》中的民俗叙事 |
胡月馨 5-37 |
|
论莫言《蛙》的批判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
侯本塔 5-39 |
|
马慧元音乐随笔比喻修辞研究——以《写意巴洛克》为例 |
陈桂莹 5-42 |
|
浅析《红楼梦》对《京华烟云》的典范影响——以暗香和香菱人物组像为例 |
孙秋英 6-46 |
|
《长夜》中少数民族婚俗探析 |
武鹏冲 6-48 |
|
小议鲁迅小说的开头艺术 |
孙济勋 6-49 |
|
鲁迅《野草》与周作人《雨天的书》比较 |
王 军 迟伟红 6-52 |
|
郝斯力汗小说色彩描写的特点 |
郑霞清 6-57 |
|
于无声处歌悲凉——郁达夫《故都之秋》赏析 |
燕淑梅 6-59 |
|
解读张爱玲《封锁》中的美学时空 |
寇嫒丽 6-61 |
|
“病”与“药”—— 解读巴金《第四病室》的一个维度 |
高 杉 6-64 |
|
洪业先生的英文巨著《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
赵 化 6-67 |
|
试论《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之金大班形象 |
陈欢蓉 6-69 |
|
浅谈《命若琴弦》的文本层次 |
唐 萌 6-72 |
|
解读海子诗歌《村庄》的静谧意境 |
骆礼鹏 6-74 |
|
“反琼瑶”的社会学探析 |
陈璐芳 6-75 |
|
小议鲁迅小说的结尾艺术 |
孙济勋 7-34 |
|
试析《呐喊》《彷徨》里的静寂世界 |
刘肖琴 7-36 |
|
林徽因散文《一片阳光》结构艺术赏析 |
张 恒 徐 进 7-38 |
|
女性悲剧的殊途同归——《月牙儿》和《阳光》艺术特色探析 |
武鹏冲 7-40 |
|
一个美丽、苍凉的手势——浅析《金锁记》中长安形象 |
燕淑梅 7-41 |
|
《围城》小说叙事的认知转喻研究 |
钱春云 7-44 |
|
论周涛散文的创作技巧 |
王 蓓 7-47 |
|
文化冲突背景下知识分子形象的身份认同危机——以王蒙《活动变人形》为例 |
丁玉珍 7-49 |
|
浅析白先勇小说中的死亡主题——以将军之死为例 |
孙秋英 7-52 |
|
在现实世界的倒影下——由《第七天》看余华长篇小说创作的新变 |
郭清杨 赵洪星 7-54 |
|
从穿越小说的虚构时空看当代网络小说创作的历史认知——以《极品家丁》为例 |
陈伶俐 7-56 |
|
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及社会根源 |
史立辉 8-29 |
|
“五四”校园文学传统在当代文学中的境遇 |
吴智丽 吴智军 8-31 |
|
毛泽东对“四大名著”的解读 |
宋培宪 8-33 |
|
沈从文的浪漫主义 |
吴甜田 8-36 |
|
冼玉清《悲秋八首》表现出浓郁的爱国情怀 |
李小宇 8-38 |
|
浅析雷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杨 蕾 8-39 |
|
民国期刊中的白居易研究——以研究方法为中心 |
惠联芳 8-41 |
|
浅论凌叔华小说的人性美 |
许亦周 8-43 |
|
老舍幽默艺术成因初探 |
张 敏 8-44 |
|
从“神化”到“丑化”——浅论新时期文艺作品中教师形象的演变 |
李 亚 8-46 |
|
封建宗法文化和家长权威的没落——对《白鹿原》《秦腔》的重新解读 |
吴珊珊 8-47 |
|
新世纪小说的影像化趋势——以《天鹅绒》与《太阳照常升起》为例 |
刘柏杉 肖 莉 8-49 |
|
民国时期南京文学与“海派”文学的异同 |
张 勇 李 月 9-46 |
|
浅析凌叔华作品中人物的生存困境 |
祁 坚 9-48 |
|
论《微神》的叙事策略 |
梁 艳 白 杨 9-49 |
|
论老舍对邪恶人物的书写 |
潘晶晶 9-52 |
|
“异见分子”的文学想象——解读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
杨 佳 9-54 |
|
王朔——“时代的落拓者” |
郑明明 9-56 |
|
论海子诗歌的精神世界 |
徐擎宇 9-59 |
|
出走与回归——论翟永明诗歌的转变 |
李 鑫 9-60 |
|
由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谈刘亮程散文中的“真” |
杜真真 9-62 |
|
《檀香刑》小说的碎片化叙事与复调艺术研究 |
孙 莹 江 南 9-64 |
|
盛可以:虚无底色中的执着 |
安玮娜 9-67 |
|
于生命末端绽放的腊叶——鲁迅散文诗《腊叶》赏析 |
瞿 靖 10-39 |
|
《雷雨》中周鲁重逢是鲁侍萍精心筹划的吗?——与曾金昌先生商榷 |
张冬梅 10-42 |
|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雷雨》主要人物命运分析 |
干 敏 10-44 |
|
民国时期南京文学与“京派”文学的异同 |
张 勇 李 月 10-46 |
|
欲问清新何由来——解读《你是人间四月天》清新之风 |
白 玉 10-48 |
|
反抗虚无——论穆旦诗中的“尘土”意象 |
杨峰霞 10-50 |
|
吕新小说审美视角浅析 |
杨紫薇 10-52 |
|
论台湾作家三毛的审美创作心理建构 |
潘慧慧 10-54 |
|
台静农与《淮南民歌集》 |
殷宏霞 10-56 |
|
孤独中勤奋进取——以贾平凹散文创作为例 |
李 辉 10-58 |
|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论艾克拜尔·米吉提现代性创作中的民族意识 |
王亚楠 王 平 10-60 |
|
论《文学青年》的作家群体 |
朱燕颐 10-63 |
|
生命之重:“苦味”的粮食——论刘恒《狗日的粮食》 |
何晓琪 10-66 |
|
《属羊女》地域民俗文化意蕴研究 |
孙淑芹 李彦丽 10-68 |
|
《爱战无赢》恋母情结原因探析 |
谷 喃 10-70 |
|
朱自清与龙应台亲情散文的比较研究——以《目送》与《背影》为例 |
史红华 10-72 |
|
徐志摩诗歌的“经典性” |
马晗敏 11-28 |
|
从雨巷里走出的反叛者——论戴望舒的诗歌 |
张解解 11-31 |
|
巴金《家》的家文化探究 |
刘翔飞 11-34 |
|
拯救式的爱情——谈《雷雨》中周家父子三人的爱情 |
王美玲 11-36 |
|
废名诗化小说的田园时空体及文化探寻 |
李彦凤 11-39 |
|
先锋实验小说的实验价值——以莫言和余华80年代中后期的创作为例 |
张 蕊 11-41 |
|
独特的伊犁情——浅析马康健作品的主题内容 |
熊龙梅 11-44 |
|
梦想与抗争——《燕子》的文本解读 |
王 卉 11-47 |
|
孩童视角下的反思与探索——析毕飞宇《地球上的王家庄》 |
阚丁丁 11-49 |
|
王刚《英格力士》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
李晓媛 杜彩风 11-50 |
|
《再别康桥》独特的隐喻世界 |
苏 荧 12-30 |
|
浅谈老舍《猫城记》的深刻社会性 |
陈金芝 12-31 |
|
沦陷区遗落的一粒珍珠——论雷妍创作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 |
张招娣 12-33 |
|
浅析民国女作家雷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
曹洪辉 12-34 |
|
政治文化视野中的乡村民间世界——浩然《艳阳天》的人物类型研究 |
李彦凤 12-35 |
|
漂泊、疼痛与抗争——新世纪“打工诗歌”主题浅析 |
胡依词 12-39 |
|
无处安放的乡愁——试论打工诗歌中“乡愁”表达与身份焦虑 |
石孟儒 何晓琪 12-41 |
|
剖析苏童《妻妾成群》中颂莲的性格特征 |
李秀薇 12-43 |
|
反抗苦难异化的执着抗争——论路遥小说中人物的苦难观 |
金自强 12-45 |
|
论端木蕻良创作个性的形成(下) |
李凤双 12-47 |
|
论中国方言写作文学传统对陈忠实文学语言的影响 |
王 素 12-49 |
|
|
|
外国文学研究 |
|
|
|
论权近《奉使录》中的中国地理形象 |
赵文婷 1-71 |
|
“被欺凌与被损害的”和“恶的强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两类人物研究 |
于晓飞 1-74 |
|
井伏鳟二早期文学中的水世界 |
刘磐磐 1-78 |
|
信仰的丢失到心灵庇护的重建 |
|
|
——从菲利普·拉金的《被炸毁的石建教堂》到《去教堂》 |
李颖杰 1-81 |
|
逃离·反抗·幻想·顿悟——《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解析 |
田迎春 1-85 |
|
从人生视角解读《我的叔叔于勒》 |
白培顼 2-59 |
|
美国黑人灵歌——生命、信仰与艺术的和声 |
李蓓蕾 2-61 |
|
解读小说《蝇王》的象征意义 |
符晓晓 2-65 |
|
浅析井上靖诗歌的特点 |
袁盛财 2-67 |
|
从美学的视角解读《小妇人》 |
王成锁 3-75 |
|
杰克·伦敦的矛盾与拉尔森的宿命 |
王亚妮 3-77 |
|
从《中国漫游记》看德富苏峰的中国认识 |
马兴芹 3-79 |
|
浅析《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存在主义特征 |
李 琛 3-82 |
|
《巨型收音机》中都市空间与中产阶级生存焦虑 |
白陈英 梁意意 3-84 |
|
《赫索格》对女权运动的展现与诠释 |
李金纾 华 燕 3-87 |
|
论《藻海无边》的死亡主题 |
王阳阳 3-89 |
|
从《百年孤独》看“魔幻”与“现实”的结合 |
蒲 瑶 3-92 |
|
浅析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原因 |
吕华玲 4-53 |
|
从《梦十夜》看夏目漱石的爱情观——以《第一夜》《第五夜》《第九夜》为中心 |
马兴芹 4-54 |
|
波特短篇小说中对美国南方神话的颠覆和重构 |
袁 方 4-56 |
|
从文明之路回望自然天堂——浅析《天堂的使者》中的自然主题 |
赖细蒙 应素芳 4-59 |
|
浅谈《古事记》里“女子军团”的故事 |
万 礼 5-45 |
|
论日本文学发展过程中女性形象的变迁 |
闫 畅 5-47 |
|
赛珍珠《大地三部曲》中王源形象解读 |
刘晓巍 5-49 |
|
谁是故事高手?——评《汤姆·爱迪生的长毛狗》 |
王 晴 芮渝萍 5-51 |
|
《紫色》——一曲黑人女性生存伦理的赞歌 |
滕学明 孙毓婕 5-54 |
|
论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意象和时间主题 |
陈亮辉 5-57 |
|
国内任璧莲作品研究述评 |
胡严艳 5-60 |
|
美洲大陆的唯美主义先锋——小议狄金森的诗作理念 |
陈 磊 6-77 |
|
是出路还是“鼠洞”——卡夫卡笔走荒诞之路 |
雷 杨 6-78 |
|
“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 |
|
|
——论菲利普·罗斯《乳房》以里尔克《远古的阿波罗残雕》结尾的意义 |
李 硕 6-80 |
|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白痴》的戏剧化特征 |
李爱荣 7-58 |
|
为什么要让别里科夫恋爱?——浅谈《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情节构思技巧 |
周婵娟 7-60 |
|
饥饿是一种独特自我的生存方式——解读《饥饿艺术家》 |
梁丽萍 8-53 |
|
水上勉作品中的沈阳人形象 |
郭 丹 8-55 |
|
论芥川龙之介《河童》中的艺术和宗教 |
覃振桃 8-57 |
|
从《幸存者回忆录》看莱辛的乌托邦思想 |
王菲菲 8-58 |
|
小说《根》中体现的非洲文化传统 |
于晓飞 8-60 |
|
“着魔猎人”充满欲望的流亡 |
|
|
——关于《洛丽塔》中的亨伯特和奎尔蒂与洛丽塔的解读 |
赵洪星 郭清杨 8-63 |
|
约翰·邓恩死亡书写的生态意蕴 |
张敏亚 白陈英 9-75 |
|
分析《呼啸山庄》中童年生活对希斯克利夫性格扭曲之影响 |
纪 玮 9-78 |
|
《使节》中斯特瑞塞的美国身份构建 |
黄晓玲 9-79 |
|
试论《斯万的爱情》中的音乐性 |
杨 蕾 9-82 |
|
牛岛春子的“满洲”体验和文学创作 |
柴红梅 王莹莹 9-84 |
|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母亲”记忆 |
刘 青 9-86 |
|
人生如梦——论《天真时代》中的爱情悲剧 |
张 玉 10-74 |
|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技巧浅谈 |
何琳玲 10-77 |
|
时代飞轮下的挣扎——论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 |
任洁敏 10-79 |
|
《灵魂之湾》中的“美国—拉美”文化对峙 |
张天骄 高文宇 10-81 |
|
权威的陨落:从《失乐园》到《Radi Os》 |
刘京菁 11-52 |
|
欧·亨利的“时间魔法”——例谈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叙事时间艺术 |
龙翠翠 11-54 |
|
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艺术 |
韩 露 11-56 |
|
空间与自我:读美国作家桑德拉·西斯内罗斯的《芒果街上的小屋》 |
朱丽田 11-58 |
|
拜厄特《占有》中的追寻与迷惘 |
陆 叶 11-62 |
|
雅俗共赏的叙述策略——论奥尔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 |
刘 艺 李 明 11-64 |
|
十九世纪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异域想象 |
朱丽田 刘 琚 12-51 |
|
《红字》中珠儿的形象解读 |
卿丽园 12-54 |
|
荒诞的真实 戏谑的批判——布尔加科夫《狗心》艺术形式解读 |
李春秋 12-57 |
|
《一个善良女子的爱》的叙事研究 |
方 程 12-59 |
|
论艾特玛托夫的悲剧意识 |
王雅敏 12-61 |
|
|
|
比较文学研究 |
|
|
|
知识分子的苍凉人生——《围城》与《我是猫》之比较 |
姜姝君 1-87 |
|
中外文学作品中关于“蛇”的意象人性化内涵分析 |
陶西坤 1-91 |
|
时间与空间交融的多维画卷——济慈《秋颂》与普桑《四季》 |
王照岩 3-94 |
|
女性身份与女性空间的互文性解读:《黄墙纸》与《办公室》比较 |
张 雨 3-97 |
|
异国学子的海外生活——比较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留学经历 |
张芮宁 4-62 |
|
“德”的比较研究——以《论语》和《金刚经》为例 |
王恩旭 6-83 |
|
悲美爱情的守望者——《边城》与《雪国》女性形象比较 |
王 平 8-65 |
|
陶渊明的和谐和托尔斯泰的矛盾对比分析 |
李景钢 杨小牛 李春发 9-88 |
|
试析《南迁》与《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
吴甜田 9-90 |
|
试比较玛格丽特·米切尔与池莉的女性观 |
赵志英 9-93 |
|
《檀香刑》对《喧哗与骚动》叙事方式的超越 |
汤玫英 9-95 |
|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和艾芜《南行记》的题材比较 |
马金艳 10-83 |
|
《生死场》与《人间问题》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
刘翔飞 10-85 |
|
《金云翘传》与《翘传》心理描写特色之比较 |
陈氏绒 11-67 |
|
戴着枷锁的飘零者——施蛰存和茨威格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 |
雷哲超 何云芳 11-73 |
|
|
|
文学理论研究 |
|
|
|
五四写实主义话语的合法化建构 |
李建立 2-70 |
|
试论文学作品的物质特性 |
王国富 2-72 |
|
阐释的权力交接——浅论读者反应批评 |
杨庭曦 3-99 |
|
文学审美教育的广阔天地——谈文学审美趋向完形律 |
张 璐 4-65 |
|
“传”“传记”概念的源起流变 |
孟 宁 5-63 |
|
评传特征考察——以《胡适评传》为例 |
周俊超 5-67 |
|
谈诗歌的多层次情感形态 |
张 春 5-70 |
|
文学“典型”述论 |
王 方 5-73 |
|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
黄亚琴 芮渝萍 5-75 |
|
论《月月小说》小说理论的建构 |
李晓丽 6-87 |
|
五四现实主义理论的反思 |
李建立 6-89 |
|
历史和现实的契合与逃遁——简评新历史主义和新历史小说 |
吕娟霞 8-68 |
|
革命文艺的实践自觉及其精神空间的艺术营构 |
|
|
——革命文艺活动家段雪笙的文艺思想探析 |
杨 波 8-70 |
|
浅谈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象”的命题 |
陈浩兴 10-86 |
|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异域”时空中的轻与重——以三部代表作品为例 |
李 雪 10-88 |
|
“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试析 |
曾小霞 11-75 |
|
现代化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研究 |
李朔梅 11-78 |
|
浅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 |
陈晓璐 11-80 |
|
古代公文风格简论 |
胡元德 12-6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