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平
摘 要:最早见于《诗经》的“家训诗”发挥着诗教功能,成为了古代国家对百姓伦理教化和家族对子弟教育管理的有力抓手。其中,作为该类诗歌鼎盛期代表的宋代家训诗呈现出不假雕琢、浑然天成、自然而然的美学风格。文章从语言的平易朴素、情感的直致真实,意象的生活亲民三个方面,对宋代家训诗的自然真朴之美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其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关键词:宋诗 家训 审美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学诗无以言”和“诗教”的诗论观点。因此,“父祖辈对子孙辈、兄辈对弟辈、夫辈对妻辈所作出的某种训示、教诫”的家训诗就成为了古代国家对百姓伦理教化和家族对子弟教育管理的有力抓手。而宋代为该类诗歌鼎盛期,颇具代表性,其作品呈现出不假雕琢、浑然天成、自然而然的风格。
一、“自然真朴”之美概论
以平实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从汉末开始出现,魏晋时期形成并成熟,出现了陶渊明这样极尽真朴自然之神韵的高峰,到唐宋以后自然之美作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为诗人们所共同追求,对后人影响很大。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审美倾向,一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真朴之美,一为注重雕琢,刻意为工的“错采缕金”典雅之美。正如中国画的写意与工笔的区别,前者多写胸中之意,随笔点墨而成,极少设色纯用笔墨,笔拙图简而韵长;后者则富丽精工,用笔工整而细致,层层晕染,色彩艳丽。前者则更多为道家思想所影响,道家强调自然,认为加于质上之文是有害于文的,追求一种洗尽铅华的自然淡雅;后者更多地受儒家思想所影响,儒家强调“文质彬彬”,讲究“五色”“五音”“五性”相配合从而达到一种富丽而有序,典雅而精工的调和典雅。
这两种不同的审美倾向亦体现于文学创作之中,两者此消彼长,构成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然而在诗歌创作之中,对自然真朴之美更为推崇。特别是作为普及教化家庭教材的家训诗,更是要求语言平易、风格自然。
二、“自然真朴”之美在宋代家训诗中的体现
(一)语言的平易朴素
大大区别于汉儒辞赋的铺张扬厉,齐梁宫体诗的虚饰浮艳,以及宋初仿唐“西昆体”诗歌的绮错婉媚,用平实明了的字句入诗,如“裸妆”出行的美人,别有韵味。如:
饯行在半途,一食三四噎。遥遥马嘶断,芳草迷车辙。(黄庭坚《寄别陈氏妹》)
当须记母言,夜寐仍夙起。慎勿窥窗戸,慎勿辄笑毁。(梅尧臣《送薛氏妇归绛州》)
……
(蔡丽平 湖南株洲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412001)
(原载于《现代语文》2017年5月上旬刊-学术综合) |